八是城市智能化管理。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科学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使低碳城市成为高效、便捷、可靠、动态的数字化城市。
中新生态城是低碳城市的样板
9月15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在天津滨海新区隆重举行。中新天津生态城再次走入世界的视野。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国家层面上推动的生态城建设项目,也是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试点项目,是完全按照“可复制、可操作、可推行”模式建设的。它不仅填补了目前中国国家级生态城建设的空白,而且还将确立未来我国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参照标准,成为中国建设低碳城市的样本。
中新天津生态城所在的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它原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
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在2007年决定推动一项高规格的政府合作项目,开发一座面积达30平方公里、可容纳35万人口的可持续环保生态城市。2008年9月28日,当时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主持了生态城的动土仪式。生态城当时的短期目标是在五年内,在3平方公里的起步范围内,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
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为中国和新加坡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实施各种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理念的新平台,经过5年的耕耘,今天的生态城已被国际上普遍认可为创新的典范。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郑锦宝表示:“在中国有很多生态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最大的差别在于它是两国政府间的高层合作项目。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天津市政府紧密合作,督促项目的发展,两国副总理每年都举行会议以检讨进展并制定策略方针。生态城不仅是项大型计划,还是已经启动的项目。我们有明确的生态目标要达成。中新天津生态城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城市上的努力,已赢得全球媒体和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
获选为中新天津生态城所在的土地,5年前还只是一片不宜耕种的盐碱地、盐田和污水库组成的荒地。生态城的成形,不仅彻底改造了一块荒芜之地,也证明生态的平衡与复原,是可以和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并行不悖的。几年前还是污染与发出恶臭的污水库,经过一番整治,迅速转化成了赏心悦目的休闲去处——“清净湖”,这可以说是生态修复、绿化建设的样板。污水的治理目前已经完成,当整片湖区的整治都完成后,它就成为一个可供市民进行水上运动的休闲区域。
天津生态城的开发以两大宗旨为基础,即“三和”与“三能”。“三和”是指追求人与经济活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三方面的和谐。“三能”则是指生态城的建设必须能施行、能复制以及能推广。生态城的发展模式必须能复制和推广到中国的其他地方,这是使它兼具实用性与关联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低碳城市测量指标
天津生态城的一项开创性概念,就是确立了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这些指标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以及区域协调融合四大方面,展现一个可持续城市方方面面的发展,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包括100%的绿色建筑、100%的直饮水、至少60%的垃圾循环利用率,以及不低于20%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等。
在国际上关于生态城市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至今对生态城市的定义,仍没有一套能被普遍认可的标准。天津生态城的这套框架,有助于设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并能作为项目进展的测量指标。
中新天津生态城把绿色建筑作为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建设的细胞,高起点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参照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等标准,在高于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依据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和运营管理六方面的要求设定了强制项和优选项。
绿色城市始于绿色的总体规划,而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总体规划,便是以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为首的一支新加坡规划团队,配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汇集双方的建设管理概念与优势,形成一套规划方案。城市规划团队明确了发展绿色交通的概念――鼓励对公共交通工具和脚踏车的使用以及推广步行。生态城里有免费的接驳车、宽敞的人行道和脚踏车道,步行500米内可达免费的公共休闲设施。这些细节,都使得生态城既享有步行的便利也更宜居。
借鉴新加坡“邻里单元”的理念,建设低碳社区,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混合安排多种不同类别住宅形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居住用地内绿地率不低于40%,政策性住房比例不低于20%。结合城市中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人口规模配建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生活配套设施,保证居民在500米范围内获得各类日常服务。
中新天津生态城根据发展定位,积极探索低碳园区的建设模式,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节能环保型产业集聚区,努力构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产业体系,为生态城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