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编撰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在京发布。绿皮书指出,中国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的90%,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的98%。中国地级以上287座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2%。因此,中国城市发展与改善环境和向低碳发展转型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如何避免高碳化发展模式的各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禀赋的制约
受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的制约,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近20年来均徘徊在70%左右。燃用同等热值的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煤炭要比石油高出25%以上,比天然气高出40%以上。由于资源禀赋所限,中国近期采用相对低碳或无碳的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大量替代煤炭的可能性有限,而且还面临着需要将固体煤炭转化为液态燃料以保障交通用油安全的压力。
2012年,中国进口石油2.71亿吨,占中国石油消费量的比重达到55.3%。中国一些老工业基地的重化工业占比较高,资源型城市将面临着向低碳转型的困难和挑战。例如邯郸、滁州、榆林、阿勒泰、海西州等城市的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十一五”以来,虽然这些城市的单位GDP能耗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由于底子差、基数大,时有反弹。因此,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成为这些城市改善环境和向低碳发展转型的主要障碍。
发展阶段的制约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别较大,城镇化水平的差距更大。因此,一些城市在相当长时期内的首要任务将是发展经济。例如,在阿勒泰、滁州等一些欠发达城市,总体碳排放水平低于全国水平。滁州市人均能耗只有全国的44%,单位GDP能耗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8%。从数据上看,滁州好像已经是一个低碳城市。但是,当进一步分析滁州市碳排放水平低的原因时,发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尚不发达,消耗能源少的农业占GDP的比重高达23.3%。因此,对类似滁州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城市,低碳转型面临所处发展阶段的制约。
二氧化碳减排差距巨大
根据能源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并参考城市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估算,2010年,按照发电煤耗计算法核算的全国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城镇能耗总量约为27.6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5%。全国电力消耗总量为4.2万亿千瓦时,其中城市市辖区电力消耗总量为2.31万亿千瓦时,即仅占全国地域总面积13.3%的市辖区,消费了全社会电力的55%。
以单位GDP能耗为例,2009年在有观测值的214个城市中,城市能耗强度平均值为1.43吨标准煤/万元,能耗强度最大的是石嘴山市,达6.75吨标准煤/万元,是平均值的4.7倍;能耗强度最小的是汕尾市,为0.528吨标准煤/万元,仅是平均值的36.9%。可见城市间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中国城市用于交通和建筑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很多,但城市生产端能耗后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和相应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比发达国家的城市高出很多。目前,中国上海、天津、北京和香港等大城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超过了纽约、东京、伦敦和巴黎。
另外,中国城市工业、交通和建筑的运行能耗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工业主要产品的平均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5%~20%,单位面积采暖能耗为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中国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量与欧洲和日本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到2020年,中国城市通过应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可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约17亿吨,其中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分别占62%、24%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