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深秋,全国多地出现雾霾,全民再次凝聚共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如何让中国发展的快车,真正走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的新路?
武汉城市圈,是由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8个城市(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2007年12月7日,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年过去了,武汉城市圈走出了怎样的“两型”之路?
循环经济 从企业到居民
在武汉,居民将废旧电池投到超市里的回收箱,企业就可将电池分解再利用;在孝感市应城市赛孚工业园,武化研公司、长江氟化工有限公司使用孝感市湖北卓熙氟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氟气,卓熙公司又可使用武化研公司的三氟甲基磺酸等等,形成了园区企业内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在武汉城市圈大行其道。武汉城市圈35个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城市(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圈域内启动了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策划循环经济产业类项目209项,为全国重化工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典型示范;武汉东西湖区建设“工程机械、重型工业装备、汽车零部件、激光再制造装备”四大循环经济再制造产业基地;应城新都化工“联碱综合节能减排”项目列入国家清洁生产应用示范项目和推广示范项目。
圈域内已基本建立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城市矿产交易的交易平台——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交易所将报废汽车、工业废钢、磁材、橡胶、建筑废弃物等纳入交易范围,2012年实现成交总量59万吨。
节能减排,循环发展,从“点”到“面”,制度先行。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监督考核指标体系,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加大差别电价、峰谷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范围和力度;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机制。5年来,武汉城市圈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4.7%,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好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