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关键在人,示范区多年来重点支持“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推进人才政策创新。目前示范区已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37人,“3551人才”432人,大量人才在此创新创业。
为了完成“示范引领”的历史使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武汉市科技部门积极与武汉城市圈内其他城市开展技术合作。武汉已分别在圈内8城市建立了20个“园外园”。
土地集约 激活农村资源
如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各地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题,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的重点之一。武汉城市圈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建立起用地考核标准和配套的激励机制,破解土地制约瓶颈。
鄂州市农村新社区建设,一方面,通过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解决农业产业化资金来源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指标交易,破除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瓶颈。2011年至2012年,全市累计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5000多万元,带动社会资本1亿多元,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近万亩。开展土地指标交易1057.6亩,交易资金1.69亿元。
2008年以来,咸宁市崇阳县推行集约用地“超市模式”,将商圈、医院、学校、工厂、办公机构等同类功能的机构集中起来。据统计,5年来,全县共盘活各类存量土地6641.6亩,节约用地5622.9亩,节约土地率达64%,保证了1210个项目的用地和城乡居民生活用地。
城市圈平均地耗水平由2005年的2132亩/亿元降至2012年的1077亩/亿元,整体下降50%,实现了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
圈域一体化 深度融合更惠民
按照“规划先导、基础设施先行”和“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思路,武汉城市圈探索出来圈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
目前,武汉、孝感、黄冈、潜江等市在汽车、化工、纺织等多个产业上进行有序流动与双向转移。孝感市130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由汉资控股的企业达280余家。圈域各城市则利用武汉在交通区位、销售市场、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将企业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迁往武汉,助推武汉总部经济发展。
产业融合,交通先行,经过5年努力,武汉城市圈“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圈“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航运体系加快形成。
武汉城市圈商业连锁经营,农业产业一体化,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体育等联合体建设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教育方面,每年,城市圈教师交流近7000人次。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16所高校组建了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联盟。医疗方面,“武汉城市圈农村居民健康一卡通”正式开通,并实现了与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医疗卫生服务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