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如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庄贵阳对本报分析。
近日,庄贵阳研究员与其团队共同完成了《低碳城镇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课题,该课题为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课题的一部分。
课题组建议,推进低碳城镇化,就要科学制定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低碳城镇化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并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撑作用,提升城镇低碳竞争力。通过建设低碳示范社区,加强适应性管理和碳预算管理,打造低碳韧性城市,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建设美丽中国。
碳排放应该在2025年前后实现峰值
《21世纪》:为什么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必须考虑碳排放的约束?
庄贵阳: 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着力点。中国提高城镇化质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也要依托城市为空间载体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实现路径。
低碳城镇化相较新型城镇化虽然内涵相对聚焦,但具有和新型城镇化共同的特征:强调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发展过程的协调性、发展方式的集约性和发展目标的人本性。低碳是新型城镇化最核心的刚性约束。城镇化的速度不是问题,如何避免被高碳锁定才是关键,只有保持城市适度的规模才能有效避免城市病。
《21世纪》:课题组对中国低碳城镇化提出了一个怎样的战略目标?
庄贵阳:从全国整体层面来说,实现低碳城镇化的总体战略目标体系必须体现“低碳”和“城镇化”两个核心的内在要求,同时低碳城镇化的本质要求还必须体现城市的宜居和可持续性。因此在建立和实现低碳城镇化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城镇居民的人类发展需求。无论在短期或在长期,城镇地区都应该为其居民提供基本需求保障,在高效利用能源的同时,兼顾人的发展和需求。
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能达到80%以上。因此,从长期来看,中国的低碳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应该保证到2050年大约80%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同时能实现碳排放水平相对于峰值的绝对减排。
根据这样的宏观战略目标可以构建包括城镇人口、人类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经济体六个核心要素的低碳城镇化战略目标体系。
具体来说,预计未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仍保持稳定提高的态势,在2020年达到约60%的城镇化水平,2030年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在2050年实现让全国人口的80%左右生活在城镇地区。
未来的城镇化进程应该同时关注城镇居民的基本发展需求,中国应该在2020年前后达到高人类发展中游水平,2030年步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前列或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行列,并在2050年达到极高人类发展国家中游水平。
从产业结构来看,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城镇化,第二产业比重将逐渐达到峰值并下降,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在2050年达到60%左右的水平。
同时,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在2050年应该被严格控制在75亿吨以内。同时,随着能源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更多清洁的非化石能源被投入使用,碳排放应该在2025年前后实现峰值,并在此之后实现绝对量减排。为了设定一个较为现实的战略目标,取一个中间的预测结果,到2050年,中国应将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00亿吨以内。结合人口总量的预测结果,中国人均排放水平应控制在9吨/人以内,并在2050年逐步降低到7吨/人左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