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二连浩特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按照“城镇特色化”工作思路,实施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城市亮化、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工程,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五年来,二连浩特市累计投入近17亿元建成第二水源地、城市污水回用、垃圾处理以及4项输变电工程,实施了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给排水、供热等地下管网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努力,目前二连浩特市城市道路总长达到132公里,新增地面硬化铺装面积50多万平方米,给水管道145公里,排水管道达到163公里,污水回用管线达到36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8%,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5%,集中供热率达到85%。
二连浩特市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观”的要求,完成了火车站、菜市场周边、前进路和新华街重要节点等建筑物外立面装饰改造工程120余处,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使得重点地段更加整洁、美观。
二连浩特市还针对人口稀少、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对蒙开放程度高等特点,形成了“疏朗、通透、生态、宜居”的城市风格。旧城区建筑主要以简欧风格为主,新城区建筑主要以现代风格为主。
一直以来,二连浩特市城市建设十分突出文化塑造,使历史文脉在保护与开发中得以延续发展。依托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边关文化、驿站文化、陆桥文化、恐龙文化,提出了“北疆之门、千年驿站、茶叶之路、恐龙故里”的文化旅游定位,建成了以“边关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国家3A级国门旅游景区;全国首家驿站文化博物馆——伊林驿站;建成体现欧亚大陆桥沿线文化和驿站文化的陆桥公园;恐龙广场、国家级恐龙地质公园等一批反映二连浩特市文化旅游特色的景区景点。
同时,打造体现民族运动、百姓生活、城市精神的各类雕塑小品20余处。位于新华大街与中央大街交汇处的“和弦”雕塑和位于新华大街与前进路交叉口的“渴望”雕塑更是着力把城市文化内涵融入基础建设之中,在雕塑中彰显历史文化,展示口岸城市发展脉络,力促城市硬件建设与文化建设相得益彰,用文化铸造城市之魂。
2013年二连浩特市按照“一主一次一辅”城市格局,加快建设市区主城区、赛乌苏城市次中心和欧亚国际物流中心辅助区,以管网畅通、绿化提升、文化植入、数字化建设“四项工程”为主线,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为“四城”联创、建设西部地区特色鲜明的一流口岸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