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山东社科论坛—城镇化发展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迅作主题报告。
9月14日,“山东社科论坛—城镇化发展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住建部生态低碳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迅在会上作了题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的主题报告,李迅在报告中指出,城镇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的城镇化面临着世界性的挑战。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众多“城市病”制约中国城镇化发展
李迅认为,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城镇化面临能源、资源等极大约束,其影响也举世瞩目。目前,中国的城市存在诸多“城市病”: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城市频现大面积、持久性雾霾,区域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依然较为严重,城市饮用水安全面临威胁;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停车难问题较为突出;房价大幅度上涨和投机性炒作大幅度增加房地产业风险和社会不稳定性……这些“城市病”的存在,使中国的城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李迅看来,中国城镇化还存在质量不高、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尤其是城镇化率虚高现象,一亿多农民进城后享受不到同等公共服务,只能算是“半城镇化”。中国传统城镇化出现了城乡分离,乡村空心化的现象,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面临着严重的失落与迷茫。
205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75%
李迅在报告中指出,综合考虑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巨大压力和矛盾,遵循现阶段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城镇化战略目标基本设置为: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75%,全国经济中城市经济贡献率达到90%,中国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零增长”。
“国际城市发展在选择策略对策时都坚持了以下三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坚持综合的整体的方式解决城市问题。”在谈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策略时,李迅说,国外城市健康发展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参考,如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消除城市贫穷区的能力,用紧凑集约发展取代城市无序蔓延,城镇化需要在区域层面进行统筹协调,注重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都市区,城市规划在城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等。
李迅表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为中国的城镇化提供了思路与出路。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要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战略性思维和全局性眼光,实现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一体化,消除与城市化发展不相融合的体质,城镇化发展可以从制度上给农民一个选择的机会和过度的时间,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避免农村的凋零、农业的衰败和农民的被边缘化,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农民工和外来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加强对城市土地扩张过快的管控,正确把握城市发展的价值观,重视城市文化。
“从摇篮到坟墓”与“从摇篮到摇篮”发展方式
李迅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将要着力解决的战略问题,包括明确速度与质量并重的战略方针,着重提升质量;明确区域均衡发展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问题,降低门槛;着力解决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产城融合的问题;着力解决快速城镇化中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着力解决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的不同发展模式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是更大限度撬动内需的城镇化,是注重质量内涵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谈到“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这一问题时,李迅表示,中国的城市化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四大转变,一是增长方式实现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褐色发展向“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发展转变,二是发展方式实现“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发展转变为“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发展,三是城乡空间从“粗放、无序、非均衡”的蔓延发展向“集约、有序、均衡”的紧凑发展转变,四是发展模式从英美模式向中国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