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称,它已为该城市建成一个操作中心,堪称里约的“神经中枢”,可协调包括交通运输、水电供应等30个政府部门,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帮助市民了解潜在的事故、交通堵塞等资讯,并及时更新城市公共信息。
IBM研究人员还创建了一套天气预报系统,从江河流域、土地测量、城市降雨历史记录和雷达反馈获得相应数据,预测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并就灾害对城市功能的影响作出评估,比如是否会堵塞交通、出现电力断供等现象。
韩国松都是另一座“聪明城市”典范。它始建于2005年,位于黄海边上,耗资350亿美元。信息系统将城内一切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有人称之为“盒子里的城市”。
在松都,传感器无所不在。每个家庭装有远程显像系统,使用者通过它召开视频会议,接受教育、医疗及各项政府服务。思科公司是松都的传奇制造者,它提供了所有相关网络技术。
松都预计于2015年建成,届时将迎来6.5万居民和30万务工人员。
谁说了算?
显然,在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城市规划中,大企业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少人质疑,城市的主角———市民,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麻省理工学院“感性城市”项目负责人卡洛斯·拉蒂预言,大企业和市民之间可能爆发一场战争:企业要向市民推销他们建造的城市,而市民却有自己的实际需要。
“真正智能且现实的城市不会像部队行军那样,按指挥官的命令亦步亦趋,”拉蒂说,“他们更像一队鸟,或一群鱼,每一个个体随着邻居传递出的细微信号调整自己的行动,协调前进。”
对此,IBM表示,公司旗下大多数项目都与当地社区、市政厅有良好沟通,数据收集计划也都得到使用者同意。
以里约为例,在贫民区改造项目中,IBM把设计方案公布到网络上,鼓励大家上传自己的点子,共同设计他们自己的房子。项目设计师阿拉斯泰尔·帕尔文说“长期以来,城市由1%的人建造,由99%的人消费;我们希望这个项目有所创新,让99%的人为99%的人建造城市。”
伦敦部分城区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看起来与未来城市不相干,但一些小型社区改造项目也在努力彰显未来色彩。工程咨询公司A rup参与了托特纳姆社区重建项目,该社区在2011年的骚乱中遭受重创。作为项目的重要一环,A rup与社区居民进行了充分沟通,包括参与骚乱的帮派成员。
公司城市设计部负责人马尔科姆·史密斯说:“我们逐渐理解他们的挫败感,听取他们对托特纳姆的意见,以及对这座城市的个人需求。”于是,重建项目中包括一个多功能社区中心,其中有图书馆、育儿区和成人学习设施。
未来城市的命运究竟掌握在大公司手中,还是由市民说了算,现在不得而知。研究机构Fabrica负责人丹·黑尔的话也许值得思考:“我们创建城市不是为了效率,而是为了文化、社交和共生,这些偏偏都非常不讲究效率。”
他说:“将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智慧的市民打造智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