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12年底,国务院批复北京市中关村“一区十六园”方案,通州台湖的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延庆八达岭经济开发区等近20个重点镇的产业园区被纳入其中,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正在为北京重点镇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调整重点小城镇布局提升镇域经济实力
拥有三个产业发展平台,已建成的中关村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及星湖工业园区和正在开发的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共占地28平方公里,现有近2000家企业,其中税收过百万元的达216家……很难想象,这些资源都集中在京郊一个户籍人口5万人的乡镇——通州区台湖镇。
目前,北京市有乡镇182个,除68个已经纳入了中心城区、城市组团或新城规划范围的乡镇外,其余114个乡镇均属于小城镇建设范围,其中42个镇是重点建设发展的小城镇。
从1995年起,本市选择小汤山镇等11个镇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试点工作,到1999年,试点镇增加到22个。2001年在原来试点的基础上,选择了33个条件较好、具有发展优势的镇确定为中心镇,同时确定了4个享受政策的镇。2006年,西红门镇、延庆镇等13个中心镇被全部或部分划入城市组团或新城发展范围。为适应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市政府重新调整了重点小城镇的布局,2009年确定将远郊区高丽营等42个建制镇调整为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出台了《关于本市重点小城镇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使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更趋合理。
北京市各有关部门、区县政府按照城镇规划目标要求,认真组织、积极引导重点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加快规划审批,规划在引导、规范、服务重点镇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010年,全市村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174亿元,比2005年的2806.6亿元增长了48.7%,年均递增8.3%;一二三产业所占比分别为5.5%、45.2%和49.3%。在全市193个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数量比乡镇数量要多)中,村镇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21个,20亿~50亿元的有48个,10亿~20亿元的有51个,5亿~10亿元的有41个,5亿元以下的有32个。大兴区5个重点小城镇实现财政总收入占到全区的30%左右,通州区4个重点小城镇实现税收总额占全区的24%,小城镇发展已成为区县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
按照功能定位,小城镇全面加速了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
截至2011年底,42个重点小城镇公路总里程6379公里,较上年增长1.59%;其中镇街区道路面积2046.21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4.71%。集中供水厂61座,日集中供水能力46.15万吨,集中供水率为12.16%,较前一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污水处理厂116个,日污水处理能力21.24万吨,污水处理率为61.86%,较前一年提高了近3%。通达天然气的乡镇有20个,较前一年增加3个镇,年天然气使用量4564.14万立方米,较前一年增长17.17%。集中供热面积为1524.95万平方米,人均集中供热面积9.6平方米,较前一年提高1平方米。有医疗机构67家,医生3219人,千人拥有医生数为2.03人。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承接城市功能转移
农村大量“4050”人员由于受劳动技能、交通环境、企业岗位制约,需要到小城镇就近就业。工作在园区、生活在社区是农民的热切期盼,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稳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成为政府每年的重要实事之一。
小城镇的发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到2011年底,全市182个乡镇共有企业7.4万家,企业总收入5966.3亿元,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245.89万人。仅以42个重点小城镇的统计数据来看,镇均从业人员21358人,其中二、三产业15930人(占74.59%),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在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小城镇分担了大批中心城外迁企业或者产业链的延伸,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同时,还接纳了许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落户。在城市化进程中,经过十几年潜心发展、具备一定基础的一批重点小城镇和新城周边乡镇,如宋庄镇、良乡镇、延庆镇、西红门镇、马驹桥镇、杨宋镇、温泉镇、后沙峪镇等,被全部或部分划入城市组团或11个新城发展范围,为提升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拓展新城的发展空间、增加城市的财政收入创造了条件,作出了贡献。
据了解,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科学引导小城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经济繁荣、低碳生态的现代新镇和经济强镇,在旅游休闲特色镇、科技和设施农业示范镇、商务会议特色镇、园区经济特色镇和重点产业功能区配套服务特色镇五类特色镇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小城镇的多样化发展。小城镇将建设成为具有较强产业承载力、城镇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