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城市规划 >>
 
“废”地不废——从北京园博园的改造谈起

时间:2013-09-10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第9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会)已开幕数月,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八方游客。记者不久前也游览了园博园,进入园区,绿树花草映入眼帘,视野所及之处均可见山坡绵延、流水潺潺,风格各异的园林错落有致点缀其间,宛如闹市中的一片“桃花源”。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里3年前还是一片废弃河滩地,是北京城南最大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如今脱胎换骨,成为面积2倍于颐和园的首都新园林。是系统的生态修复,使垃圾场实现了“华丽转身”,这种让城市废弃地得到重生的景观设计方式也与园博园一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曾经有一名中国摄影师拍摄了一组题为“垃圾围城”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很大反响。镜头里,遍布于北京周边的一座座垃圾场俨然变成首都的“七环”,不仅影响了城市景观,而且污染着环境,令人触目惊心。“垃圾围城”现象是全球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何对城市废弃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市政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城市的健康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垃圾场的“重生”

据第9届园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强健介绍,2009年丰台区代表北京市开始申办园博会时有2个选址方案。一个是位于长辛店镇东河沿村的一片山地,这个地方植被茂密,位于北宫国家森林公园沿线生态带上,符合常规园博会选址的要求;还有一个方案是位于永定河西岸的一片垃圾填埋场,环境脏乱。2个方案比起来,显然在垃圾场上建设园博园的难度要大很多。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在这个地方建园,将彻底改变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加快长辛店北部地区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更能体现园博会进行生态修复、传播园林文化和生态环保理念、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办会宗旨。经过国家住建部、市区有关领导以及相关专家认真研究后,最终选择了第2个方案。

如今,这片140公顷的垃圾填埋场实现了“华丽转身”,共种植有乔木、灌木400万株,成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北京新“绿肺”。其中,锦绣谷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修复典范工程。这里在高峰时曾聚集了2000多名拾荒者,至园博会筹建前仍保留着一个面积约10公顷、深达30米的大沙坑。经过设计师的巧思和工人的辛勤劳动,克服了资金、技术上的难题,这个昔日的垃圾场被改造成下沉式景观花园。锦绣谷里还用丰富的造型手段还原了旧“燕京八景”的秀美景色,与对面的北京园交相辉映。“整个建园过程贯穿了‘低碳环保、生态修复’的理念,包括雨水的应用,我们建了雨水花园,所有的雨水都可以循环利用;整个园子里的垃圾,包括建筑垃圾、生产垃圾等全部都回收利用,制成肥料,再回到地里面去。”强健说。

北京园博园的新思路,有着明显的启发效应。据悉,将于2015年在武汉举办的第10届园博会,园址也选设在一处大型生活垃圾场。

生态修复的“神来之笔”

生态修复一词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但将它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系统研究,是从1980年Cairns主编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一书出版以后才开始的。30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都强调“恢复和发展”,即将原来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使其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持续利用。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在城市生态修复方面有着多年实践,并尝试展示一种新的美学——建立在生态与环境伦理基础上的美学。“城市中的废弃地往往成为城市污水、垃圾的聚集地,是卫生的死角,也是疾病的滋生地。通常人们习惯于排除污水、硬化地面,种观赏花木以改变环境。生态城市主义理论和新的美学观,为我们处理这样的城市废弃地提供了新的视角。”俞孔坚说。

俞孔坚设计的桥园公园是天津市首个湿地公园,也是首个获得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的中国城市公园。这里原为打靶场,场地低洼,有鱼塘若干;地面建筑物已被拆除,残留杨、柳树若干;场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盐碱非常严重。

对于这样一个城市废弃地,为了开启自然过程,让自然系统做功,形成一个无需更多能源与资源投入、可以自我进化、满足使用者审美与游憩需求的地域性景观,俞孔坚及他的团队首先对场地进行了生境设计。“通过地形设计,形成深浅不一的洼地,将场地雨水全部收集进洼地。每个洼地都有不同的标高,海拔高差变化以10厘米为单位,有深有浅。有深水泡,水深达1.5米,直接与地下水相连;有浅水泡,有季节性的水泡,还有的在山丘之上,形成旱生洼地。它们形成不同水分和盐碱条件的生境,适宜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在营造地形的过程中,场地的生活垃圾就地利用,用于地形改造。”

“其次是群落设计。群落的形成从种子开始,种子的选择是设计师根据地域景观进行调查、 取样配制,应用适者生存的原理,形成适应性植物群落。这些群落是动态的,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初始生境不能满足某些植物的生长,这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另一方面,一些没有经过人工播种的乡土植物,通过各种媒介不断进入多样化的生境,成为群落的有机组成部分。”

设计师在修复的自然生态本底上,引入步道系统和休息场所。团状林木种群在水泡之间配置,以当地最为强势的柳树作为基调树种;多个洼地和水泡内都有一个平台,伸入群落内部,使人有贴 近群落体验的机会;洼地和水泡间的游步道连接成网,雨水自然流入水泡之中。

昔日的一块脏乱差的城市废弃地,在很短时间内经过简单的生态修复工程,成为具有雨洪蓄留、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与审美教育等多重功能的生态型公园,且造价低廉、管理成本很低。这是对传统奇花异草式观赏园林的批判和背叛,也是生态城市主义光明前景的昭示。

改造的目的,并非掩饰历史

变废为宝的过程并不容易,有时候需要在利益和公益之间作出抉择。建住宅,能卖个好价钱,赚钱不少;而建成公园或者公益性场地,则对未来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很大好处。这种“废地重生”的理念不仅仅适用于垃圾填埋场,也适用于城市一些老旧企业的搬迁以及老工业区的改造。

彼得·拉茨作为参与本届园博园规划设计的3位世界级景观设计大师之一,其代表作品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被称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对于百年老钢厂A.G.Tyssen的利用,设计小组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这些工厂遗留下来的东西,比如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能否真正成为公园建造的基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怎样使这些已经无用的构筑物融入今天的生活和公园的景观之中。拉茨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要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地段。

首先,上述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了新的使用功能。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公园的处理方法不是努力掩饰这些破碎的景观,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解释。

其次,工厂中的植被甚至荒草均得以保留,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的利用。在这里,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能源的索取。

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今天的生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公园的含义与作用。事实也证明,对城市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及景观可持续设计,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符号、场景、实物和空间景观化,并将人、城市、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人与环境的和谐。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废”地不废——从北京园博园的改造谈起 的资料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