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研究机构调研的12个省会城市和144个地级市几乎都要建新城,规划的新城数量接近190个,161县级市中也有近一半要建新城。”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先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县域如果盲目建设,也会出现“大城市病”,应谨慎而为。
在他看来,县域应成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对四川来说,新型工业化特别重要的是,三次产业发展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关键是农业要向特色化、高效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工业要加快转型,向具有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和高端方向发展,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业。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关键还是要因地因时,重点推进人的城镇化,探索进一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方式方法。
孔泾源告诉县委书记们,四川作为相对发展滞后的西部地区,更应该有超前的国际视野,从更高水平进行发展谋划,才能发挥后发优势。他还列举了英国、法国等城市化案例作为借鉴。
孔泾源认为,四川应努力实现城乡“三同”,即发展同步、要素同权、资源同享,关键措施在于推进户籍、土地、公共资源配置等三大改革。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用好外部力量:园区改旧建新要做好“功课”
在这次的“书记班”上,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是唯一一名讲课的四川本地老师。他熟悉课堂上的许多县委书记,也更熟悉各县的家底。他告诉县委书记们,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功课,用好外部力量,作为推动工业化的突破口。
“四川落后的根源,在于发展不均衡,大多数区域开发程度低。”盛毅为书记们盘算起了“家当”: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在所有大城市中排名7-8位,而四川最大的地级城市却排名全国100位左右。成都市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到90%以上,2011年我省尚有17个市(州)全面小康进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我省前30强县的平均值只有202亿元,而江苏为701亿元,浙江为445亿元 。如果四川前30强县可以达到500亿元,县域经济的影响力会得到极大提升。在他看来,四川县域经济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多点多极支撑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利好。
他建议,各县将大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推动工业化作为突破口。“四川各市县一些园区,过去是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并不能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功能;建设配套条件更好的城市新区和现代产业园区,将迅速形成新功能,这是靠改造老城区和园区难以达到的。”
盘点四川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作为点、轴基础,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稳步提高。2012年全省136个县(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比重已达到54.2%,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已达到50个,超过200亿元的县(市)达到17个,超过300亿元的县(市)达到4个。2017年力争一半的县GDP过百亿,40个左右的县过3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