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刚刚过去的8月,滚滚热浪横扫大半个中国。一些地方持续高温,不断飙升的气温甚至成为了天气灾难。我们的城市如同一个高烧的病人,正忍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免疫力下降,身体机能紊乱,就会导致感冒发烧;而一座城市的循环系统、生理机能出现问题,也同样会“头痛发烧”。
城市中那些流动的河流、遮阳的绿荫、幽静的湖泊,是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元素。但现实中,我们身边的一座座城市,为了开发房地产,把湖填掉了,为了修路,把植被破坏了。绿地、树阴、河流、湖泊,好比一个个人体器官,却在30年造城大跃进中屡遭重创。对城市生态元素毫无节制的掠夺式侵占,势必带来城市生态系统的失衡,让城市丧失正常运行的机能。
城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的高烧亮起的是生态系统危急的红灯,它是城市病更严重、更隐蔽、更深刻的反映。
近期,城市版将推出“生病的城市”系列报道,探讨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一些城市的具体做法和案例。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晓星
李小姐住在北京最大的睡城——天通苑,驾车去位于北四环的公司上班,八达岭高速西三旗至清河段是她的心头之痛,无论上下班常常在这里被堵得动弹不得。从公司到家20多公里的里程至少要花去她一个半小时。
王小姐和她先生都在东三环双井一带工作,不要说这附近的房子,就是东五环附近的房子也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房价相对较低的通州。可是,八通线和一号线地铁便利且便宜,每天汹涌的人潮、强制性限流、前胸贴后背的非人感受,使这种最初的无奈变成了生活中的常态。
对于长期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无奈和感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不是仅仅只能是愿景?
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伴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完成了最近3个五年计划之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从不足18%发展到紧逼50%。城市人口正以每年18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增加到9.1亿,流动人口将超过3亿。
城市生态系统被人为割裂
高速的城镇化打破了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局部的、单一的小决策,会带来城市生态大问题
刚刚过去的8月,持续飙升的气温炙烤着大半个中国,人们在忍受着炎炎烈日的时候,不仅发出这样的疑问:城市怎么了?原本流动的河流变得静止了,青青的草地变成了高楼大厦,盛夏的鸟鸣变成了汽车的轰鸣声……
城市的持续性高温,正是对反科学的城市规划的警告。
“城市高温跟规划有很大的关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风道的堵塞、湿地的消失、绿地的减少、城市的扩大、玻璃幕墙的大量使用……都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起着负面的作用。
热岛效应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它无法彻底解决,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来抑制。而从整个城市来看,规划布局是控制热岛效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按照城市的规划,城市的组团之间,本应预留足够的空间,作为“永久性的非建设用地”以供缓冲。这些缓冲地带的农田、湿地、绿地,对缓解热岛效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非建设用地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CBD、金融城和住宅区,本该分割开的组团,最后竟连成了一片。高速的城镇化完全打破城市生态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式的无序开发让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热岛的强度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