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半数的二线城市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想。智慧城市已经逐渐成为信息社会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新战略带来新机遇,大发展带来大改变。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相关部委官员频频亮相国际峰会、高层论坛,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政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紧随其后,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并付诸实践。据统计,全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总数已超过300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大跃进”时代。
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越是面对建设的热潮,我们越需要冷静思考。中国到底需要建设怎样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隐忧?智慧城市能否有效地破解“城市病”难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对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进行了专访。
被误读的智慧城市
众所周知,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由IBM公司在2008年首先提出的。此后,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国家都深入思考,竞相解读,将原有的数字城市和城市网络化向智慧城市靠拢。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希望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来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比如宁波市。
2010年,宁波市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然而,仅从信息化角度解读智慧城市,通过技术和设备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真的可以解决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吗?
潘云鹤认为,在IBM提出智慧城市之前,世界各地都在推进数字城市和城市网络化建设。智慧城市概念出现以后,这些城市的管理者经过研究,认识在不断深化,理解在不断加深,进而逐渐向这个概念靠拢。与此同时,为了推进中国城市的智慧建设,一些国际、国内知名的IT企业为中国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智慧”的方案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致命的。比如,IT公司研发的智能系统,缺乏“市长的视野”。虽然项目落地了,产品应用了,但结果出现了偏差,政府与企业没有实现共赢。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领导者的责任。如果智慧城市建设缺失“市长视野”,建设目标不明确,最终没有解决城市问题,更没有实现经济发展,那么城市的发展等于丢失了灵魂。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仅仅是一味地使用工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规划,经济怎样增长?城市如何智慧?居民谈何幸福?
事实上,针对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城市病,推进城市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有专家做过研究。信息化可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25%的问题,而余下的75%则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解决。
潘云鹤告诉记者,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国情不同。IBM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从欧美国家的角度出发,主要是因为欧美国家已经走过了工业化时代,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还处于工业化时代,需要通过发展工业支持城镇化发展。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城市的智能化发展路径必将是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