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荒”成为各地政府的心头大患。如今进入任何一个市县,几乎都会听到当地领导抱怨建设用地指标短缺,而且缺口还越来越大。于是,“找地”成了当下蔚为壮观的一种景象。有的从开发中来,推山填海造地;有的从改革中来,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有的从效率中来,再开发利用“二手地”……“找地”热潮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7月25日《半月谈》)。
推山填海造地的确可以有效地补充原来紧缺的的城市发展用地,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从而缓解城市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向山和海要地,也能够拓展人类的生存生产空间,变“荒地”为“宝地”,使之产生良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了解,目前我国未利用土地中至少有9亿亩适宜改造,如果能合理开发,因地适宜地用于建设、生态或者农业,就将大大缓解用地矛盾,稳定新型城镇化用地供应。
当然,推土填海等造地行为虽然利益丰厚,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推土填海会改变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地表地貌,破坏生态环境,对原有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带来不少潜在的危险,因此不合理盲目的“上山下海”往往是得不偿失的。比如兰州九州开发区,通过了几十年的推山造地,建成了新的生活空间,但是建设在湿陷性黄土之上的九州,也成为地质灾害的频发区,地基塌陷、楼房垮塌等事故多发。再比如香港因为过去的填海造陆影响了生态平衡和航道运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渔业生产等原因叫停了填海造陆。
推土填海等造地行为不是解决用地紧张问题的万金油,也不是城市发展的上策。在此过程中,作为城市发展管理的主体——地方政府,一定要头脑冷静,在推土填海之前坚持科学规划、充分论证,分为宜农、宜林、宜建等几种类型审慎开发利用,千万不能过度积极、操之过急,比如不要在填海造陆后的30年沉降期之内建造民用建筑。另外,也要加强社会对政府权力的监督,用集体的理性来避免政府的一时错误的抉择,共同为城市更好的发展出谋划策。
城市发展考验的是当代人的智慧,如果发展合理,能够使当代人和后代人受益,反之,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长期以来,我们鼓励大干快上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做法,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过快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速度却不一定带来效率,不少因为城市不合理规划而带来的城市病问题至今仍使我们深受其害。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的今天,更要重视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得城市空间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推土填海造地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必须尊重规律、谨慎权衡、有所舍弃,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