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之后,哪个区域将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这在去年12月前,引人关注的同时,并未有定论。
2012年12月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时,他对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负责人说,把安徽纳入进来,“中气十足,中国经济就有希望。”
根据李克强的意见,今年3月,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市于武汉达成 《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哪些潜力和优势?存在哪些明显的障碍和短板?未来从哪些方面破局?带着这些问题,日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以及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
“第四极”最有戏
第一财经日报: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该城市群具备哪些优势?发展前景如何?如何看它的“第四极”发展前景?
易鹏:我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未来“第四城市群”的一个强有力的博弈者和参与者。中国现在三大城市群的产业承载空间趋于饱和。
中国13.5亿人口,未来城市化要达到70%,就要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那么在中西部这些发展基础比较不错,资源承载力、区位、人口集聚也比较不错的地方可以培育城市群。
长中游城市群水资源丰富,有庞大的经济辐射范围和腹地,现在产业基础发展不错,人口规模比较大最保守也在2亿人左右。
目前这个城市群有几个龙头城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快速发展,增长速度比较快,在中国城市中间的份额和话语权在提升,所以长中游城市群肯定是未来中国第四城市群最有力、最热门的竞争者。
叶青:这个是肯定的。现在与我们竞争的只有成渝城市群,但从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来看,成渝明显赶不上我们。另外,现在讲生态容量,西部很多地方都不太好,中部一个就是我们,一个就是中原经济区,我们这边有黄金水道等优势,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肖金成:这个区域确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交通很发达,物产、水资源丰富,气候也不错,文化底蕴比较丰富。另外和沿海地区离得比较近,按照产业梯度专业的观点,它也很有优势。目前产业的梯度转移机遇很好,从沿海向内地地区转移,人口比较密集,是一个很不错的市场,承接产业转移有很大的优势。
日报:目前该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明显的不足和短板?
易鹏:首先,这是个跨行政区域,不像长三角有上海为龙头,长中游的龙头不明显,就武汉经济总量大一点,但长中游城市群人口规模大,面积大过三大城市群。
在三大城市群有龙头城市的情况下,它们的辐射范围才那么大,而长中游的龙头相对不明显的情况下,辐射面积那么大,这就可能会导致不聚焦,过于分散,不能形成一个聚焦的点,从而影响城市群的形成和竞争力。
其次,目前该城市群产业发展基本都在同一个水准,竞争大于合作,城市群是合作的结果,是市朝的结果,但是我们竞争太多,同质化的竞争比较明显。
第三,城市群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因为城市群要通过更多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高速铁路、航运等各种方式,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一体化才能提高城市群的集聚能力。
第四,长中游几个省都是背靠其他城市群,合肥靠长三角很近、长沙靠近珠三角、南昌靠近两个三角洲,有大量的选择之后,大家容易产生动彝飘忽。
第五,目前市朝程度还不是很高,这几个城市有名的民营企业家很少。城市群是市朝的结果,政府只能引导,但更多的是靠市场主导。而这里的民营企业家、民营资本不发达,就会阻碍城市群的发展。国有企业资本越高,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就会比较多,民营经济的话,政府控制力相对弱一点,会尊重市场规律来做。
第六,高端服务业发展不强。城市群需要金融业在内的高端服务业要有话语权。
第七,外向程度不高,以前内地比沿海外向度差是事实,但最近几年重庆、成都、郑州进出口都超过这些城市,外向程度不高也会影响这个城市群的发展。
吴传清:这个城市群目前看还不是市场主导型,它实质是学界倡导、政府推动,目前还只是概念的营造和造势阶段。
现在肯定还是竞争大于合作,因为还没有静下心来谈实质性的合作,政府签了一些合作的意向,但怎么推动,市场的主体是产业,产业的背后是企业、行业协会,它们之间内部怎么一体化和合作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政府签订框架性协议,是造势和共识形成的阶段,城市群有生长的周期,目前长中游城市群还处于萌芽阶段,这和长三角城市群、珠江城市群之间是不一样的。它们是经过20年、30年的发展,慢慢形成相对一体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