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竞争不会在短期内改变,最终企业肯定是哪里条件好到哪去,哪里能赚钱就到哪里去。政府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好的平台,鼓励企业和其他地区的企业合作,现在这种合作已经开始了,像东风公司、武钢和长沙的企业合作,武汉的人福药业和江西的药厂合作等。
当然,现在整个合作还是处于起步萌芽的阶段,因为基础太差了,比如说城际铁路和高铁,像现在长三角的城际铁路、高铁、老的火车是三条同时在跑。如果这些交通方式不完善,合作肯定会差一个等次,区域之间的合作就是空的。跟长三角、珠三角相比,长中游一是交通条件太差了,二是缺少大企业。
塑造共同品牌
日报:目前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从哪些地方突破?
肖金成:长三角和珠三角目前是相互补充、依托,越来越紧密,而中部是结构趋同,大家都同质化,谁也离得开谁,目前仍是竞争大于合作。因此围绕长江水道,围绕交通联系,基础设施怎么完善,大家怎么取长补短,这是一个方向。
从政策层面上,中部崛起的政策是可以覆盖到这个区域的,但中部崛起的政策不是很到位,如果国家针对这个区域有针对性的政策,也是促进这个区域发展的一个举措。
叶青:现在还在表面的合作,深层次合作、产业合作基本上没有开展。现在大家基本上都获益的就是交通方面,交通问题解决之后,后续的合作才能继续增加,这个要有一个时间。
吴传清:在中国来讲,首先还是在于顶层设计。这个就需要由国家发改委来主导,比如这个城市群如何发展要做规划,规划对城市群中每个城市都有相应的定位。目前需要的就是规划、共识的营造以及核心竞争力要怎么来体现,然后利用规划来引导相关的资源配置。
第二是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第三是地方产业和产业的互动。前两个板块是政府的作用,后面这个板块是市场的作用。
城市群有其生长周期,它每一个阶段特点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地方都在研究规划要怎样来做,从研究到规划,到最后的发展实施至少三年。
易鹏:首先必要加强协调机制和平台的建设,因为长三角有市长协调会议,珠三角也定期召开协调会。所以要成立长中游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或者省一级的联席制度,通过沟通和交流,尽量削弱行政的门槛和壁垒。
其次,要做好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现在很多盛市之间到了跨界就不对口,这是鼠目寸光的表现。要通过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构筑城市群的快速交通和连接通道。
第三,要推进市场一体化,减少地方保护主义,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家更多利用城市群的平台促进更多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业的发展。
第四,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的一体化。城市群里面做得越早,优势就越明显。
第五,是共同塑造城市群的品牌,这个品牌形成了,大家都有好处。长中游城市群利用新的技术和传播方式来塑造这个共同品牌。
第六,要加强金融业和信息化这两大抓手。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不强是长中游城市群的明显短板,要想办法补足这个短板。可以利用现在国家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朝、鼓励民营资本组建银行等政策趋势,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提高话语权,提高金融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另一个产业是信息业,通过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推进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产业跨越式发展,在这方面,长中游要注意与东部、国际的差别,形成差异化发展。
国家参与这个城市群的规划是有必要的,但这要跟地方上的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各种一体化结合起来。因为作为城市群来讲,真的不是规划出来的,城市群更多的是靠市场为主导、靠内生动力发展起来。前面三个城市群的江湖地位确定跟规划没有太大关系,而是靠自己努力,实力到了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