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志
恩格斯曾经说过,单单是伦敦这座城市的出现便把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百倍。人口和资本的聚集,缩短了生产和生活的流程,是节约,是效率;人口和资本的聚集,增加了人际交往与互动,有助于知识互补,思维共振,激发人的创造力。城镇化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生活方式,把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们现在使用的概念是“城镇化”,而当初称“城市化”。把“市”换为“镇”是认识水平的提升,也是工作更踏实、更有序的表现。镇是市的前奏,很多城市,追溯其历史,都是沿着“村—镇—市”一路走过来的。不经过镇而一步由农村变为城市的,十分罕见。
更重要的是,城镇有助于平衡发展。人与人之间在公民权上是平等的。人往高处走,谁都向往现代文明的生活。但是,全部涌向大城市,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而镇兼有城乡之所长。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把相当一部分农村变为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过,这条路并不是平坦大道。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是给农民带来了益处,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农民带来很多困难。谁都知道,城市里鳞次栉比的大厦没有一座是空中楼阁,无不是“万丈高楼平地起”。30多年来,农民为城镇化献出了大面积的耕地,或者说是良田。耕地一般说来,是近肥远瘦。去边远的地方造楼是不合算的,水、气、污水管都嫌太长,在近处的肥田、高产田上造建筑物红利高。因此,今天城里人脚下的红地毯,有很多是覆盖在庄稼地上的。必须指出,在推动城镇化时,一定要注意节约用地。“三产”十分重要,可农业永远是“第一产业”。“民以食为天”,万万不可忘记在粮食问题上,只有“自力”方能“更生”。
加快城镇化,有两个问题要重视。
第一个问题,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市民化。要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权问题。当下的进城务工人员对城镇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些四五十岁的进城务工人员,在他们的生涯中,生活在城市的时间大大超过生活在农村的时间。真正的城镇化头一条就应当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市民化。
第二个问题,是在城镇化时就要着手防治“城市病”。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不能一味地陶醉于城市的美好,还应当预测到城市常有的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隔离等多发病。我们绝不能等城市病酿成流行病再去研究,不能等“逆城市化”严重时再动大手术。早防早治,事半功倍;等病入膏肓时再求医,事倍功半。城市病有全球的共性,也有一国一地的个性。在诊治城市病方面不能搞拿来主义。可怕的是借口城市病的必然性,来掩盖自己的懒惰与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