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末期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全球共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关注建筑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我国建筑师和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如是说。
3月14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挪威王国驻华大使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联合主办的“中挪建筑可持续交流大会”上,来自挪威和中国的多位建筑专家就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徐宗威表示,中国的建筑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讲求秩序、崇尚节俭等思想精髓,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长远影响。与此同时,一些中国建筑过分地追求建筑形式、建筑装饰、设施标准等,造成建筑能耗过高过大,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建筑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建筑服务。要始终把功能放在首位,做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例已超过43%。在此背景下,建筑无论是在设计、施工,还是使用过程中,降低能源的消耗,对国家发展和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重大意义。
近几年来,为解决建筑能耗过大问题,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并发展绿色建筑。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国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项目达742项,总建筑面积达7581万平方米。
对此,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主任王有为表示,目前,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发展迅速。就发展规模大小而言,东部高于西部,南方高于北方。“这说明,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可能与经济水平有关系,经济越发达,绿色建筑覆盖面越广。”
王有为还称,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要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到“十二五”末,4个直辖市、中部6省以及广东、海南、厦门等经济发达城市,绿色建筑规模要实现50%覆盖。同时,还将大力兴建绿色生态城区,并在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中发展绿色建筑。
挪威A级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Chrsitopher Adams表示,发展绿色建筑应多采用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尽量少采用或者不采用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要尽最大可能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这才真正有利于能耗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