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将向“城乡规划”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开始考虑农村集体用地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未来,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将有望享有均等的教育、医疗、交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服务。(1月24日《北京日报》)
北京是特大型都市,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大农村” ,未来五年首都新一轮发展过程中,实施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首都还有300多万的农业人口(2011年数据)需要就地转移,郊区和农村地区,道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中心城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这些区域还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之外的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蕴含着最大的内需潜力,正因如此,农村地区也是首都最大的“潜力股”,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有着重大影响。
“城市规划”与“城乡规划”,仅仅一字之差,但反映出规划对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的突破,对城乡居民利益的同等重视,对农民公民权的充分尊重,是崭新变化和可贵进步。一字之变,不仅是目前单一城市规划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空间和产业布局等现状与困境之下的现实选择,更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筑科学发展的城乡区域格局,实现首都不含水分、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快农村向城市转型、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进程,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可喜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有了全面具体的“首都表达”,委员、代表们的尽职履责发挥了充分作用。可以深信,全面维护农民权益,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农民将富富裕裕、高高兴兴“进城”;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首都粮仓”将更加稳固;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的‘城市病’将成为“昨日黄花”。同时,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农业文明之根和现代文明“初始痕迹” 将得到更好尊重和存记。
值得期待的是,年内城乡规划试点的破题,将实质性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和结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将有望享有均等的教育、医疗、交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久的将来,必将绘就一个城乡一体、城乡均等,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交相辉映的首都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