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经历着数十年来最为严重的经济下行,然而使中国的经济模式重拾活力这不仅对中国未来的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世界而言也是一样。
就此,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刊发美国前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M.Paulson)的文章指出,在所有为之做出的努力中,中国城市的转型处在了核心位置。通过采取一种新的城市化策略,中国领导人们将能够确保投资更为平衡,产生债务的主要源头得以消解,收获由消费制造的成果并清洁中国的自然环境。而中国如若不能如此的话,其经济以及环境问题将会加深,同时对于世界其它的地方产生巨大的影响。
投资与出口,这两个支柱支撑了中国眼下所获得的成功。然而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增长之后,这一模式的的回报则在日益减小。中国须要寻找一个新的模式,一种依靠消费来制造增长的模式,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与此同时中国还要着眼债务问题,扩大对可持续能源的使用幷加强环保实践。
而作为数以百万计中国消费者归宿的城市,成为了这一问题的核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
存在缺陷的城市金融系统正在累积债务、腐败以及分歧,而不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又在不断地污染着城市,对中国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中国的未来却仍旧需要持续地进行城市化,因此若是没有一个新的城市化策略的话,现有的问题只会越来越遭。
而更为完善的城市政策将能够把中国引领到一条更为健康的道路之上,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环境方面。首先,城市的金融改革将是关键,因为债务正在横扫这些中国城市,而且市长们手里却没有工具能够为那些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去融资。
中国的市长们开发出了富有创造力的方法来提高城市收入,这包括将农民以及城市边缘的土地卖给开发商,但是这些实践不仅纵容了城市的扩张而且还很容易滋生腐败。而在其它方面,中国的城市还需要更为透明的预算并且获得更多的税收权力下放。
更多的创新性城市规划与设计将同时成为一种必须,要实现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目标,中国的各大城市将必须进行更好的城市设计以期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能源与维持环境的可持续性。
将中国的城市化引导入正轨这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而幸运地是,许多中国人明白这一点。与美国政府的合作、与世界的合作、与非盈利部门的合作,将给中国带来提升城市设计水平的工具,并且对已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产生影响。
中国必须迅速地上马新城市化策略,还必须赶在巨量基础设施投资使得现有模式变得不可逆转之前采取措施。到2025年,中国预期将拥有200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而美国则只有9个。
世界的繁荣将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够继续充当增长的引擎,所有的人都需要中国出手重拾自己经济模式的活力。在城市化上戮力同心将能够创造出一种进步的趋势,进而出台一系列的联合措施,以直面因自然生态系统问题、能源及原材料不足而带给世界的巨大压力,人们将需要中国城市在这方面获得成功。
(中评社 单宁编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