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工业化、制造业出现了新的现实状况:第一,自2004年起,中国出口增长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幅达35.4%。这之后,制造业成本一直在全面上升。制造业平均工资上涨超过150%,地价上涨超过70%,人民币升值接近30%。第二,从制造业外迁角度看,据波士顿咨询公司调查分析,有40%以上美国在华制造业回迁美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日前发布报告称,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为1170亿美元,增长26%,已远超过中国同期不到8%的增长水平。今年以来,中国FDI下降更趋明显。商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7月吸收外资累计666亿美元,同比下降3.6%。这已经是连续8个月出现负增长。第三,从“产能过剩”角度看,据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讲话提供的资料显示,早在2009年,24个工业行业中,21个已经产能过剩。凡属技术成熟的制造业,几乎找不出一个产能不足的行业。第四,从出口民营企业减产、停产和破产倒闭看,据浙江省人大2012年上半年运行调研数据显示,仅温州市39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经停产的就有140家,六成规模以上企业出现减产停产,产值同比下降的有2776家,下降面达57%。而新兴产业中的光伏行业,最大的前10家企业债务累积达1110亿元,整个行业都已接近破产边缘。其中前两名的江西赛维和无锡尚德已经开始接受地方政府救助。
之前的中国制造业,在对外方面,曾经是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中国制造”,一度所向披靡、打遍天下无敌手;在对内方面,又创造了全球举世无双的3.3万亿外汇储备和13亿人口背景下的用工荒现象。
目前,工业化低端供应全面过剩与高端供应又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并存;实际城市化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国内消费率仅36%;而伪城市化所创造尽是泡沫化的房地产投资和投机需求。
土地财政的每一笔收入都对应着支付人(农民被征用土地者和高价房购买者)的一笔负债。土地财政的每一元钱都会转换成相应的社会经济成本的增加。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和地方债务,在经济上已经造成他伤——损害了中国的制造业,还将造成自伤——地方财政未来无钱可用。中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和地方债,就如同在牌桌上赌博,拿到了一手臭牌却拼了命地下注。
正如哲人所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所有经济要素中土地资源是一切要素成本之母和基础。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推动和促进工业化发展,而与房地产相拥必将会是“满城尽是泡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