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之考
在理论层面上评判各式观点,可能过于抽象空洞,本文尝试结合北京市未来交通格局的演变预测,管窥上述观点的作用和价值。
北京未来交通格局的变迁,以下几个趋势不可避免:
未来的北京城市发展会呈现更多的区域化特征。因区域化引发的交通需求会有突破性增长,即依赖公共交通出行链的中长距离客运交通会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增加,使用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的通勤、商务、生活消费客流会持续高速增长。这部分新增交通需求会给北京城市交通带来全新挑战,北京目前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随着中心城用车成本不可避免的大幅提高和小客车在中心城以外的周边地区迅速普及,高强度的小客车交通流会逐渐从中心城蔓延到既有郊区,郊区公路网会面临更大的交通压力,由于郊区公路基础设施落后和交通管理薄弱的惯性,郊区公路的交通秩序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混乱时期,客货冲突和机非冲突都会明显加剧,北京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一个郊区道路交通状况劣化的长周期,类似于现在城市中心区持续发生的情形。而这种蔓及郊区的交通困境很难被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原因在于,首先郊区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在资金筹措上比市区面临更大的困境,其次郊区的交通规划设计管理水平相对偏低,再次可以用于解决中心城问题的公交化策略在郊区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显然郊区仅仅靠小客车也是无法解决大部分交通问题的。跟发达国家的郊区比,北京郊区的道路显然会拥挤得多,但跟内中心城比,部署高密度路网和高质量公交系统的难度仍然过高。
而中心城内客运出行结构将较快向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的模式靠拢,逐步完善的高质量公交系统会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中心城内的客运份额,同时伴随着中心城汽车交通成本的不断提升,汽车交通流会逐渐高档化。基于此,交通秩序和交通形象会明显改善,客货冲突会明显缓和,机非冲突的解决方式会更加有序文明,恶性交通拥堵会渐趋减少,中心城内汽车交通的可靠性会有一定提升,但难以消减的常发性拥堵也将趋于固化,这种拥堵的消减成本极高可耐受性也较高,因此拥堵基本会长期伴随。在这种局面下,中心城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可望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会经历某种复苏,但复苏程度还将取决于政府支持非机动交通的力度。出租车交通的发展几乎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北京有继续以出租车在中心城发挥相当重要作用的历史基础,但如果政府采用发达国家对待出租车的高收费办法,出租车交通就会像潮水一般退去,成为不再起眼的角色。留有悬念的是中心城的交通秩序,由于秩序高度依赖于广大交通参与者的自觉性和公德水准,而这些方面在未来戏剧化好转的可能性仍殊难判断,北京中心城交通系统中目前普遍存在的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在未来是否仍将长期困扰我们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