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丘吉尔所讲的一样,所有的政治家都有欲望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功绩。每个城市的市长、书记在3至4年的任期之内,究竟是为后人留下建设的功绩还是破坏的耻辱,需要内行人把关。”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这样阐述城乡规划督察员的职责。
近年来,仇保兴几乎每年都会在城乡规划督察员的派遣仪式上给即将走马上任的督察员们讲一堂生动的规划课。他曾多次将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比做蕴含巨大能量的火车,城乡规划好比列车的铁轨系统,而督察员的作用好像是快速城镇化列车上的“监视器”,一旦发现异常就要鸣笛预警。
从2006年向6个城市派出首批城乡规划督察员至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向8 9个城市分六批派驻了102名城乡规划督察员。下个月,新一批督察员遴选工作即将结束,届时城乡规划督察范围将覆盖全国所有经过国务院审批规划的城市,而且城乡规划督察员还将首次进驻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但与国土督察相比,规划督察还面临着层级较低和缺乏法律支撑的问题。
70%城市曾出现较大规划违法违规
“城市生长”可以说是过去十年里中国城乡地理格局变化的最显著特征。
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达近1400平方公里。从全国情况来看,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从2.24万平方公里增长到4 .01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速度为5.97%,相当于增加了24个北京的市区面积。
城市建设用地的急速扩张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输送了巨额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时也带来了突破城市规划的冲动。据住建部不完全统计,经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106个城市中,就有近70%的城市近十年间先后发生过影响较大的规划行政违法违规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与住房研究所所长卢华翔指出,在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存在着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形象工程”屡禁不止、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暴露出中央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缺乏对地方城乡规划实施的有效监督,特别是缺乏“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和处置机制。
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早在2003年,我国就已经开始探索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当时借鉴了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贵州、四川两省开展试点。2006年9月,城乡规划督察员开始正式派遣,当时的建设部向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昆明、桂林六个城市派驻了第一批共9名规划督察员。
六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坚持每年派出一批城乡规划督察员,至今已有102名城乡规划督察员派驻在89个城市开展督察工作。今年初,住建部再次启动了新一轮城乡规划员推荐遴选工作,到下个月这支督察员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督察员大多有地方规划管理经验
那么我国的城乡规划督察员是怎么选出来的呢?哪些人适合担任国家城建领域的“钦差大臣”呢?
南都记者从住建部获悉,城乡规划督察员的遴选过程是先由地方推荐上报,再由住建部最终确定人选。推荐范围主要是,长期从事规划管理工作的退休及已退出现职领导岗位的官员,比如省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副处级以上官员、地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分管城乡规划工作的官员、地级以上城市规划院的专家型领导等。
从首批督察员名单中就可以发现,城乡规划督察员大多具有地方规划部门管理经验,而且组长一般是厅级以上干部。比如时任南京、杭州组组长谢志平曾任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十余年,昆明、桂林组组长陈材倜曾任重庆市规划局副局长,西安、郑州组组长刘运琦曾任河北省规划协会会长、建设厅助理巡视员。
督察工作以组为单位开展,每组由派驻若干城市的督察员组成,设组长一名。督察员每届聘期为二年,聘期届满后可视情况续聘,续聘原则上实行异地交流。督察员除仍享受原单位的各种福利医疗等待遇以外,还可以领取每个月3000-4000元的工资性补贴(根据派驻地区不同有差异)。
对于城乡规划督察员来说,规划图纸上的四类彩色线条是他们的重点监控对象。其中,“绿线”是绿地系统,“蓝线”是江河湖海等水系资源,“紫线”是历史文化建筑街区,“黄线”是重大基础设施,比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公交车站等。这些线条框定的范围一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尤其要防止房地产开发对这四类区域的蚕食。
撑腰地方规划局顶住上级压力
督察员一般以列席地方规划会议、查阅资料、实地踏勘等方式了解地方政府的规划编制、调整、审批及实施等情况。他们同时也面临着与地方政府的磨合问题。
“过去是人家找我们,现在是我们主动找他们,肯定有一个身份上的变化。”武汉督察组组长、原湖北省建设厅厅长张发懋告诉南都记者,督察员刚到地方的时候,地方政府对他们也有所顾虑,怕他们找茬子,挑毛病,这在督察员看来是正常的磨合期。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在派遣城乡规划督察员的仪式上举例指出,“有的开发商通过领导批条子提高容积率,规划局局长顶不住,容积率由5提高到8,等于可以多盖60%以上的房子,开发商就可以多赚许多钱。面对这种情况,有的规划局长违心顺从,有的不但不反对,还跟着分红利。”
“这时规划督察员就起作用了,可以帮助规划主管部门坚决顶住,阐明不经法定程序没有擅自修改规划的余地。”仇保兴指出,近年来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桂林市建规委借督察员的力量顶住某上级部门的压力,坚决纠正了外商在漓江近岸边建别墅的违规行为,保护了漓江风景区的自然景观。
目前任安徽省督查组组长的谢志平告诉南都记者,他们在督察中发现问题后,一般先跟地方规划局沟通,在这一层面大部分问题都能够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跟市政府沟通,实在不行再找省里沟通。但由于城乡规划督察员目前还只是对接厅级干部,直接与省级干部沟通的情况并不多见。
长期观察城乡规划督察制度的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城乡规划督察员在试点期间曾从两种背景的人士中遴选,一种是担任过规划部门领导职务的退休官员,另一种是高校规划领域的教授。后来实践证明,退休官员在开展督察工作时往往比专家更得心应手,“他们懂得用官场的方式来沟通和反映问题,容易被地方政府接受。”
住建部提醒政府换届后应加强督察
下个月,住建部即将派出第七批城乡规划督察员,从而实现规划督察对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106个城市全覆盖。这些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这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增强。
住建部稽查办公室主任王早生在今年的城乡规划督察员座谈会上就特别指出,“随着政府换届基本结束,大部分派驻城市政府的领导发生了变化,新任领导新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有可能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带来变化。”
在规划圈内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城市总体规划像个橡皮筋,往往是“一任市长,一任规划”。王早生提醒指出,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侵占城市公共绿地和风景区搞开发的问题,也有个别的重点工程出现了选址不当的倾向,这对城乡规划督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他勉励督察员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如今,使派驻城市不出现重大规划决策失误和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已经成为督察员的重要职责。住建部派驻广州督察组组长丁有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指出,“快速的城镇化可能在未来几十年中,让4亿人口进城。如果规划工作不抓好,盲目的建设会给城市留下永久的伤疤,我们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正如丘吉尔所讲的一样,所有的政治家都有欲望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功绩。每个城市的市长、书记在3至4年的任期之内,究竟是为后人留下建设的功绩还是破坏的耻辱,需要内行人把关。
———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
随着政府换届基本结束,大部分派驻城市政府的领导发生了变化,新任领导新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有可能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带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