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3日,被上海市民称为“第一弯”的上海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开始拆除。“第一弯”被拆,是上海外滩地区交通综合改造工程的实际需要,但这段预期寿命为100年的高架桥,仅用了10年就被拆除“下岗”,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当初的规划设计。
我国某中部城市开发的新城区大气磅礴、风格独特,但由于环形路太多,参照物太少,不少新老居民都有过迷路经历。在一些地段,旁边的建筑物几乎一个模样,没有了参照物作比较,稍不留心,就会迷路。
还有些城市,有的不少地方名胜故居被拆,有的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迅速造成与历史传统继承之间的矛盾,有的建筑与城市文化极不相容,如“军刀楼”造型、“日之丸”印象等,还有的城市软硬环境设计脱节,成为文化沙漠城、睡城与鬼城……
由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主持完成的《2011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指出,城市规划“过度化”在当下正日益演化为影响和制约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三大问题之一。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规划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却由‘规划不足’走向‘规划过度’的另一个极端。”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认为,受城市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局限,特别是实际操作中“换得太快、操之过急”,表面上的繁荣和众多的规划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空间批量生产”的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病为何层出不穷
“这一个个设计失败案例或病例之所以层出不穷,关键是缺乏城市设计艺术的正确观念引导,缺失城市设计艺术基本理论支撑,缺少有力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保障。”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于炜在对我国相关城市规划设计案例的解析中,对城市规划设计病例的病因作了归纳:
规划不足或过度,没有全局、宏观统筹。如对城市交通、防汛应急预计不够,或对某些功能过度强调开发。
政策空缺或失误。如相关城市设计体制机制与法制的不健全,导致文化文物保护政策等的缺失、各类交通模式的比例关系政策滞后。
技术落后或失误。如玻璃幕墙技术前期美观,后期却存在隐患。
还有草率速建鲁莽快拆的献礼工程或质粗的豆腐渣工程等,以及形态丑陋的城市造型、结构、色彩、肌理等,都缺乏美感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