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区位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格局,而一个城市的发展格局又凸显了一个城市的鲜明特色,但区位和自身资源优势只能是城市发展的客观条件,城市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则决定着一个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
城市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国际化
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是城市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是两者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根据《2011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特大城市58座。 而《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报告认为中国城市发展迅速,2010年,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125个左右,其中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达到50个左右,形成一批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性城市。
当今,中国一年建设量相当于再造一个洛杉矶。日新月异变化带给我们的是震撼,而震撼背后是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的解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福格尔认为:中国现在进入了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每个工业劳动者的生产率是农业劳动生产者的5倍,这就意味着从农村每转移出一个劳动力,就会创出5倍的生产率。”
在上一篇《农村中国到城市中国》(见本报6月25日1到4版),对于中国城市的巨大变化已经做了详尽阐述。在这里,我们更愿意从中外城市建设规划发展的本身规律,典型案例以及遇见的问题做有益探究。
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
据预测,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2001年至2020年,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基础阶段和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发展时期。其中,2010年,城市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左右,经济进入有序的平稳增长期,居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个别发达城市现代化进程会加快;2020年,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城市人均GDP将会超过5000美元,城市居民社会文化和物质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少数发达城市可率先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
第二阶段,由2021年至2030年,多数城市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城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均收入、人均文化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第三阶段,由2031年至2050年,是中国城市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重要发展阶段。城市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城市科学技术水平将全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中上等水平。而每个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能超越发展阶段,避免操之过急,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凭主观意愿行事。
21世纪中叶,中国不仅将实现城市现代化,同时城市国际化也将有长足的进展,全国将建成若干个数一流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是城市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是两者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国际化的基础。一座国际化城市必然是现代化城市,一座现代化城市必然会有许多国际化的因素。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国际化有一些共同点,有许多兼容的因素,可以同步发展。而每一座现代化城市并不一定要成为,也不可能都成为国际化城市。
世界各国城市化道路都无统一的固定模式,都是根据本国国情慎重抉择的。如何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理论界长期争论颇多,焦点在于是以发展大城市为主要模式还是以发展中小城市或小城镇为主要模式.。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单纯强调发展“大”或“小”都不太切合实际,应当摆脱长期无休止的“大”、“小”之争。抑大崇小,或崇大抑小都不符合城市化规律。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实现城市化的目标,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分流,那种人为地控制某一类城市的发展,实际是控制不住的。
当今,我国大城市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特别是有些省区还缺少足够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所以,大城市还应当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只重视或只强调发展大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合理地扩大规模,发展成为适度的更优城市也是必要的。由于各地资源、环境、经济、科技、文化条件不同,城市化模式和城市发展规模不能千篇一律。特别是不能一味追求城市的盲目扩大,以为大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