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投入少是居民生活环境差的根本原因。近几年,由于我市拆迁改造力度加大,我市的大多城市边缘区都已被划入待拆迁区域。居民居住条件不能自行建设加以改善,政府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带来的损失,尽可能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情况下减少了对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相关城市管理部门由于将大部分人力、物力全部投入到城区的管理中,而在城市边缘区的投入相对薄弱,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边缘区居民生活环境越来越差。
2、当前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活动场所欠缺,不能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边缘区居住的居民对文化的需求相对复杂,而且多种意识形态、价值观混合,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既不同于城市居民,也不同于农村居民。但是,政府并没有加大对这一区域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文化活动也相对单一,居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喝酒、打麻将和打架等不文明现象,甚至是违法行为增多。
3、社区人员构成的复杂性给社区管理带来难度。城市边缘区社区内居住的居民大多是老年人、下岗人员和外来人口。在这类社区居住的老年人大多是企业退休职工,退休工资相对较低,而且儿女大多不在身边居住,急需社会提供服务。下岗失业人员大多无正式工作,收入不稳定,这部分人员的流动,导致社会上闲杂人员增多,容易引发事端,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受到城市人的冷眼,异己城市文化的排斥,加重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负担,使他们处在强烈的文化冲突和心理冲突地位,承受着现代化的沉重负担,他们失去了原先生活的农村社会文化的约束,又未被同化进新的社区文化之中,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失范状态”。
三、改善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建设的对策
针对城市边缘区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笔者认为必须从政策、规划、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着手解决边缘区社会环境问题。
1、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上的倾斜。 对弱势群体要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要给予倾斜,对弱势群体的帮扶要建立长效机制,并保证帮扶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尊严。在交通出行方面给予倾斜,如增加公交线路,延长运营时间等。同时要增加环卫力量,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并通过装饰性景观美化环境等措施,在现有条件下,创造整洁的居住环境。
2、对于边缘区无业人员和部分下岗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给予关心和照顾。 政府要尽可能创造就业岗位;要给予政策扶持,对于自主创业的居民,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和必要的扶持;要做好就业培训,以更新知识或重新掌握新的技能,以便能尽快地适应新工作的需求。
3、对于外来打工者的管理和服务,要加大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提高社会对这一部分外来人员的包容度,改变城市边缘人两难的境地,尽可能地减少身份认同的危机,避免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在服务上,政府可借助中间组织、社会服务志愿者等力量,给外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外来人员的培训,帮助其尽快融入本地区。
4、培育现代的社会文化和健康社会心理。对于边缘区而言,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如镇北社区常住人口7708人,外来人口就有3981人,占社区人口的52%,多元文化、多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人生观汇聚于此,迫切需要一种健康的、现代的主流文化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要在文化和体育投入上有所倾斜,如派驻文化辅导员、文艺活动下乡,开放辖区学校体育场馆等,加大居民精神层面的享受,从而达到理顺心情、化解矛盾的目的。通过社区服务、文化引导和社会管理,培育建立平衡、健康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建立健康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生活氛围,也有助于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社会竞争。
5、 社区务必要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决策,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从而赢得老百姓对政府的拥护、理解、支持和信任,使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共同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注:海勃湾区部分城市边缘区:一通厂工具厂住宅区、新华办事处东山社区、新华西办事处铁路三角线南侧居民区、油库对面平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