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城市规划 >>
 
阮仪三谈城市建设:沦为西方建筑师试验场

时间:2012-05-0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大量信息得以交流,另一方面城乡建设大规模急速开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简单地推倒重建,急功近利地追求政绩工程,这些都在导致城市特色的湮灭和退化。建设是需要的,发展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的城市建设规划简单,只追求造楼速度,那么代价无疑将是城市风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适度的全面丧失。现在几乎到处都在追求欧陆风,“洋、大、高”,到处都在照搬照抄,洋为中用,以为外国的东西就是好的。殊不知,在这样的盲目追求下,我们的城市逐渐沦落成了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场。

广州的建筑是很有特色的岭南风格,岭南学派在绘画、文学、艺术上都有独特造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引领中国建筑的新潮流,但现在,岭南建筑的特色已不复当年。所以我强调,城市建筑不仅要洋为中用,更应当古为今用。所谓“古为今用”不是建假古董。比如,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建了一条“汉街”。可是建设者有所不知,汉、唐都只有“市”,而没有“街”,街是在宋朝时期才出现的,因此“汉”和“街”是不能写在一起的。这是典型的不懂历史、不懂文化、不懂建筑的表现。这条街上还出现了牌楼风格的建筑,这也是南宋时才出现的,《清明上河图》上没有,汉朝更没有。还有很多砖瓦房,汉朝是有砖,但砖只用在皇宫和坟墓里,一般民居都不用砖。再如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号称按照原来明清的式样重建而得。但这个文化街的问题在哪里?唐朝开始,皇帝对所有建筑都有规定,民居不准用高级建筑材料,禁用琉璃瓦、金、银、玉、大理石,只准用砖瓦;颜色也有规定:皇帝用黄色,天神蓝色,地神绿色,百姓用黑白,最多用棕色。房子门面不得超过三间,五间以上一品官,七间是亲王所有,违例要杀头,也不能用龙凤花饰。所以这个房子绝对不是明清民间建筑,如果是也只是宫殿。

这种情况全国各地都有。欧洲人来中国,搞不清楚什么是古代建筑,什么是现代建筑,什么是仿古建筑,什么是修复的古迹。现在假货频频曝光,但假建筑却无人问津,可见我们在观念上是有问题的。还有昆明。昆明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有三条历史街区:青云街、金马碧鸡坊、文明街。金马碧鸡坊是两个牌坊,根据天文气象的因素,当春分和秋分那一天,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的时候,两个牌坊的影子交叠在一起,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非凡造诣,现在已经拆掉了。

重要的是保护态度

优秀的建筑技术能很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呵护生命。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说现在还要到处建木结构的房子,而是说这种技术理念和内在精神我们应当传承、研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民居蕴含人文关怀,民居布局分正房、东厢、西厢、倒座、中间天井,这种结构是阖家团聚的场所。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上海石库门,都是这样的结构。欧洲的房子讲究居住的舒适性,按照功能划分成寝室、厨房、卧室、阳台等,中国不是这个理念。正房,礼仪场所;两侧,老人居住;厢房,子女居住;再往外,是外人和下人居住的。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安全内敛、几代人一起居住的形态。安徽的四水归堂、云南的四合五天井、苏浙的厢房天井,上有天,下有地。山西四合院、江南厅堂、福建土楼、陕西窑洞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同时,北京四合院形成的胡同,上海石库门形成的里弄,苏州厅堂式住宅形成的街巷,这些都出现了胡同情结、里弄特色和街巷风情,以及割舍不断的邻里亲情关系。而现代的住宅里,除了个别比较要好的邻里外,一个小区里面,大家互不相识、彼此冷漠,因为我们单纯地讲究功能和功利,而淡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就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体系,创造了独特的木构建筑。欧洲人也有木屋架,但用钉子钉,中国都用木头做成了榫卯,通过相互穿插来固定结构。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用木屋架组成,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以丽江为例。 1985年12月12日中国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世界遗产的大国。 1995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中国提意见说,你们有许多古城,为什么不申报世界遗产城市呢?当时世界上已经有80多个世界遗产城市,包括巴黎、墨西哥城、威尼斯、罗马等。我们研究发现,这件事有很大困难。世界遗产第一条要求有原真性。北京元大都城墙1958年被拆除,只余下白塔寺;西安是汉唐古都,汉朝的都在地底下,唐朝建筑只有大雁塔和小雁塔;开封洛阳也没有什么唐代城市建筑,经历七次黄河水淹,古迹都在地下。最终我们选择了平遥和丽江。 1995年底将丽江送去申报, 1996年2月,丽江发生7.4级大地震,我们当时立马就去考察丽江的状况,结果发现,丽江几百年的老房子没塌,墙倒柱不倒,只是斜了,伤亡100多人。材料写上去之后,当年就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同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地震带中有一个位于广元市的昭化古城, 2005年我做的规划, 2007年进行修缮, 2008年5月12日地震之后,我们修缮的木结构房子全都完好。

优秀的建筑技术能很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房子呵护了多少生命!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说现在还要到处建木结构的房子,而是说,这种技术理念和内在精神我们应当传承、研究、发扬光大。尤其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个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历史的问题。现在我们都用钢筋混凝土造房子,如果认真施工,因为有一定的科学保证,依据框架结构,也没什么问题。现代的高层建筑,大都是稳固的筒中筒结构。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建筑结构被发明之后,日本和欧洲都建了许多高楼。这种结构依靠其自身材料的坚固性来抗震,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木结构体系是依靠梁柱之间的联系 (榫卯结构是仿生的,仿照动物的关节功能,当地震袭来时允许各个环节之间变动)来抗震,是以柔克刚。现在欧洲技术一来,我们就把这个传统技术丢掉了,非常可惜。还有,现在木结构课程在中国各大高校的建筑学院都被取消了,同样令人遗憾。

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

城市建设应该和人体新陈代谢一样,好东西一定要保留下来。保护城市遗产是为留下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我们的传统建筑要多留一点,多保一点,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新的城市建设。

现在我们来说说上海。上海别具特色,城市虽说不老,也有老的东西,比如松江和嘉定都有宋代的方塔,松江和嘉定原本都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镇。上海的老城隍庙留存了明清建筑,也是主要的旅游地。还有上海最精彩的名片——外滩。 1880年到1937年是世界建筑史上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大量不同风格的西方建筑在上海都有所反映,集中体现在外滩,因此外滩也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会”。还有很多重要的建筑,例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在当时的世界建筑中都是独领风骚的。大光明电影院和国际饭店的设计者是一个名叫邬达克的外国人,他在上海设计了60多座建筑,其中20多个都是优秀历史建筑。当时的建筑一个较大的特色是注意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注意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而不是一味仿古。也有许多外国人设计的富有中国风格的建筑,如原来的圣约翰大学(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中西合璧的典范——石库门等。所有石库门的内涵都是中国的,但用的是外国的装饰,采取了租界上房地产的运作方式。石库门也有许多的种类,步高里和尚贤坊又有不同,新旧石库门里面的设置有所区别。

上海现在留存了10个较好的古镇,最有名的是朱家角和新场。新场是元代的海塘,也是明代的盐场,近代上海原住民的故乡,前街后河。那些住宅第一进是古代的,第二进是石库门形式,第三进是农村形式,后面是河,河对岸是花园菜圃,完全是一派田园风光,非常美好。我们想做一个规划和恢复,但现在拆迁有很大的难度。其实,上海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在全国来说还是做得比较好的,我们在老城区里面划分了12个历史风貌区,这在全国中心城市中总面积是最大的,且保护力度较大,每个保护区都各具特色。像外滩保护区、老城隍庙保护区、徐家汇衡山路保护区、龙华保护区、虹桥保护区等,古今中外各种样式都有,形成了上海城市的特色风貌。

以外滩保护区为例。上世纪90年代,我们开始做外滩保护规划,这些房子原来都是银行大楼和商业建筑,中间都有很大的营业大厅,天顶采光,当时都在不合理利用,涂掉天顶,隔成若干层,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这些房子都是世界建筑中的精品,在那个时代世界正在经历经济危机,而中国正处于发展期,于是大量资金和建筑材料纷纷涌入中国,外国著名的建筑师也涌入中国,承担了上海的建筑工作。若仔细看,你会发现,外滩所有的建筑都有自己的建筑理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汇丰银行是“集仿主义”的作品:柱子和顶都是罗马式的,但窗花是希腊式的,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大理石大厅,天顶采光,大理石不稀奇,但8根巨大的立柱都是纯大理石,现在几乎做不到了。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是现代建筑,因为它没有额外的装饰,仅通过本身的形体和立面来吸引眼球。再如英国总会是复古主义的风格,按照西方建筑的历史原貌来建房子,这里有远东最长的吧台,足足27米长,这个纪录至今都没被打破。这些建筑都有非常精良的室内装修,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护,并发挥它们的作用。外滩建筑保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走,我们先弄好了一层皮,但里面如何运用,有些房子产权如何落实,都要好好研究。这些房子的中间有空档,是允许有新房子进来的,但是有三条规定:第一,新房子进来不能超过左邻右舍的高度;第二,名师打造;第三,形态和内容要匹配,审查也比较严格,所以至今也没有新建筑进入。在上世纪90年代规划中,有几幢高楼已经冒出来了。外滩有非常漂亮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其新旧交相辉映,反映了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些在全国都是难能可贵的。

 
上一页 页码:[<< 1 2 3 >>] 下一页 共3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阮仪三谈城市建设:沦为西方建筑师试验场 的资料
· 山东将建"一张图"信息平台 卫星实时监测城市规划 [2016-06-16]
· 打破“村村点火” 推动城市规划高度集约 [2016-06-16]
· 李群:高标准、精细化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2016-06-13]
· 2015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6-05-31]
· 徐振强:智慧城市生命力在于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 [2016-05-30]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