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于数月前完成改造,郑州的报刊亭又迎来一次新的清理行动。据4月23日的央视报道:郑州市区421个报刊亭将很快被拆除。郑州市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清理报刊亭的目的是退路进店,还路于民。
如果说下水道彰显着一座城市的良心,那么报刊亭就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唱诗班,清理报刊亭就是对城市文明的无声抹去,更何况,既然刚改造不久,为何又匆忙加以清理?经营户的损失谁来弥补,失去报刊亭,他们何以为生?
毫无疑问,“先改造再拆除”是最符合政绩需求的——此前报刊亭之所以要改造,是为了“提升城市形象”,而近期之所以要拆除,指向的仍然是城市治理的便利。这里面隐含的其实是相同的“政府经济人”本质——不管其他,一切只以行政目的的达成为最终目标。
而一些城市管理者习惯于“表象完美”的治理思维,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当下政绩考核体系的短板与追责终身制的空白。在郑州报刊亭的一改造与一拆除之间,不管这种“折腾”是否具有社会认可度,不同的管理者和职能部门也都顺利完成了政绩目标,至于以后的治理遗留问题,因为缺失决策终身追责制,都与他们无关了。
郑州报刊亭清理行动的真问题在于:它只是一种治理幻觉。城市治理者应怎样对待“即便是占道”的报刊亭问题?无论如何,清理与将它们赶进超市、商场都不是解决之道,因为它会迅速派生出更多的问题。相反,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需求有了更多选择,城市管理者更应该帮扶已显颓势的报刊亭。譬如,降低报刊亭的租用费用,等等。报刊亭的最终消失,也许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在此之前,城市管理者至少要为类似的文化坐标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而不是蛮横的“统一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