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有健康城镇化,也有病态城镇化。健康城镇化是指基本上不存在城市病和农村病的城镇化;病态城镇化则是指造成严重城市病和农村病的城镇化。并不是任何城镇化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健康城镇化才能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从总体上来看,基本上是比较健康的,作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基本协调,没有像印度、巴西等国那样出现大面积的“贫民窟”和特别严重的“城市病”、“农村病”。但是,的确也局部存在几种值得注意的属于病态城镇化的不良现象。
病态城镇化的几种特征
“半城镇化”。完全意义上的城镇化是农民在城镇就业并且同时成为市民,“半城镇化”则是农民已经进城务工经商,实现了非农化,但是身份还是农民,没有实现市民化,还不是市民,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待遇,这就是中国农民工现在的状态。
“被城镇化”。是指农民在城镇没有稳定的就业、被动地成为城镇居民的现象。现在有的地区为了追求高城镇化率、取得农民的土地、开发房地产、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等,采用行政手段,给农民城镇户口、廉价住房和一定的经济补偿,使农民被动地进城、实现城镇化。这种城镇化,即使农民最初是愿意的,但由于不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水到渠成,而是拔苗助长,容易产生“城市病”,导致“过度城镇化”,是不稳定的病态城镇化。
城镇化的“贵族化”。是城镇建设和发展偏向先富起来的阶层、强势群体,着眼于满足少数富人的高档需求,不顾广大普通市民的需求和承受能力,片面追求高楼、广场、奢侈、豪华、气派、现代、超前的城镇化现象,不仅造成资源大量占用和浪费,而且使得普通老百姓在城镇生活不是更加快捷、方便、舒适,而是更加拥堵、不方便、难受。
“大跃进”城镇化。这是指城镇化速度过快、过急、过猛,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是一种“过度城镇化”。农民过多、过快进入城市,城市数量和空间范围、人口规模的超速扩大,会发生严重的“城市病”和“农村病”。
健康城镇化新思路
改变武汉“一市独大”的局面。尽快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和沿两江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带、网。“两圈一带”战略,这“一带”首先应该是沿两江城市带(长江经济带必须以长江城市带为依托、支撑、核心),尽可能把黄石、鄂州、荆州、宜昌和襄樊等发展成为200-500万人口的大城市,缩小与武汉的差距。
以工业化、信息化、服务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必须依靠产业支撑,否则就是“唱空城计”,会造成“过度城镇化”。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服务化是城镇化的基础条件。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使农民工扎根城镇,不再频繁流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持久地转移,从而稳定城镇的劳动力供给,从根本上解决“民工潮”和“民工荒”问题。
促进城镇化,制度创新须先行。加快社会保障、户籍、住房、土地、就业、教育等制度的改革。
多渠道筹措城镇化资金。主要包括政府的财政支出、土地增值收益、企业的支出、农民工的直接支付和转让承包地所得的补偿。政府的钱应用在刀刃上、关键点上,社会保障就是刀刃、城镇化就是关键。加大城镇化的投入能够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作者:武汉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