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规划环评是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规划环评可以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和环境承载能力,对规划编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化解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必须加强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是优化产业布局的有效措施。过去,由于没有规划环评,我国在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很少考虑可能将产生的环境后果。同一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加剧了同类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而通过规划环评,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做到"增产减污";对于重点开发地区,可以发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益,在加快发展中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对于环境敏感地区,可以控制不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开发建设活动,鼓励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生态平衡;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可以排除一切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欠账、布局性环境风险、结构性环境隐患。
规划环评是防范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的先决手段。缺少规划环评指导的产业布局规划,将会加大区域内的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当前,我国的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十分突出。例如,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的结果显示,全国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的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按照国家石化产业发展规划,未来我国将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都集中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区沿线。渤海沿岸三省一市也全部将石油化工产业作为生产力布局重点,导致环渤海经济圈大油田、大钢铁、大化工扎堆,并逐渐超出周边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有人预言,长此以往,渤海将成为死海。这个局面凸显了进一步加强规划环评的紧迫性、必要性,从更高层次调控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和控制污染物排放,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规划环评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我国面临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等严峻挑战。由于发展方式粗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经济增长长期处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状态。当前,在产业转移中,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污染重的产能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现象,增大了中西部的环境风险。各地要将规划环评作为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前提,从源头严把"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关,防止污染转移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最终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
加强规划环评是环境保护从宏观层面参与综合决策、优化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规划环评是保障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制度,也是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通过规划环评,可以使环境管理的着力点从微观层面进入到宏观层面,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把规划环评作为一项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决策制度来落实。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的发展规划将陆续编制出台。长期以来,各领域已经形成了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一整套机制,开展规划环评,客观上对原有规划机制构成了外在约束,一些部门可能有些不适应;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对规划环评的重要性和相关程序认识不足,规划编制、审批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影响了规划环评的开展。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规划环评的意识,保证规划环评及其审查论证的有序开展,促使规划环评的意见在规划最后决策时能予以落实。对没有通过规划环评的规划,要坚决不予审批,把好规划审批关。
环保部门要积极推动规划环评,主动参与综合决策。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动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推进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全过程参与规划编制,利用规划环评从更高层次、更有效地参与综合决策。要加强对规划环评的技术指导,依法推进规划环评报告书的审查;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规划编制与环评工作的有序衔接。
严格执法监管,保障规划环评落实到位。环保部门要转变执法模式,坚持项目执法与区域执法并重。区域执法要围绕规划环评做好文章,项目执法依靠项目环评作为依据,加强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指导,切实为重大项目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支撑,增强规划环评的效力;要把规划环评作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提,增强规划环评的约束力,在规划环评完成之前,要暂缓、限制和停批有可能加重这些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某些行业建设项目。
加强规划环评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政府和各级环保、发改等部门要提高对规划环评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确保规划环评制度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对转方式调结构、防范环境风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