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建设文化产业的标志性产业——城市景观产业
城市景观产业具有实用、鉴赏功能和教育功能。国内外许多先进城市极为重视造型艺术和城市景观的价值功能,全力推动其产业化发展。为此,珠三角地区要结合文明城市群建设,真正把振兴造型艺术产业、提升城市景观功能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首先,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市民要学习艺术知识,充分认识古典艺术价值,自觉地保护一切古典艺术珍品。其次,要从战略全局上、从一体化的大前景上,按照统一风格,以及实现历史与现实统一、古典与流行结合和各具特色、大气精美的原则,超前规划设计珠三角一体化城市景观;设定多种保护和发展的文化及景观功能区;改造、整理和完善现有城市景观,整顿散、乱、差现象,使城市景观的保护、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相提升。再次,要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更好地保护本地区的造型艺术经典,推动珠三角建设现代文明景观的历史进程。最后,要深刻认识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一支优秀年轻人才队伍,改变青黄不接的人才状况,使城市景观艺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八、建设文化产业系统的持续性产业——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是人类文明的连接点,是社会历史更替的策源地。广东早在秦代前就开拓了海洋交通贸易,一直是“天子南库”,其海外通商“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张九龄语),无人比肩;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将今人与古人,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广东是中国近现代最主要的“向洋通世界”的地区。如今,省委、省政府业已作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汪洋同志也对“广东是海洋文化大省”作了定位。那么,如何依托海洋进而建设海洋文化强省,也就成为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建设海洋强省,文化是灵魂。珠三角最具特色的优势在哪里?就在于由楚越文化、土著文化、广府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而成的岭海文化,亦即所谓的“海风粤韵”。“海”是珠三角地区的本色和第一文化要素。它既包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象征着包括江河湖泊的蔚蓝文化。“海风粤韵”是珠三角人文精神的象征,也是凝聚珠三角人的心灵家园。岭海文化和“向洋通世界”的悠长历史,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独特品牌。岭海文化,点燃了南粤儿女崇尚文明文化,追寻未来梦想的希望火炬,生生不息;“向洋通世界”,架起了人类相依相伴、以邻为友、走向和平发展的桥梁。“海”是珠三角各种文化因子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最突出的景观要素。海洋、海岛、海港、海史、海战、海产、海滨渔村、海上风帆,沿海沃野、山光水色间造就的文物古迹,历史嬗变带来的社会沧桑,社会变迁演绎出来的思古之幽情,以及人世间创作而出的奇思妙想故事,开放潮流涌现的风雅景物和曼妙人生,等等,构成了珠三角绚丽的旅游风景线。文史俗则是珠三角文化特色的又一重要体现。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和风土人情绚烂多姿集于一身的珠三角,令人心驰向往。
建设海洋文化强省,一是要向海洋文化的广度深度进军,制定海洋文化强省的战略规划,打造广东海洋文化金字招牌。二是要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博览业、旅游业和生态业。如举办东亚“10+1”、中欧和中美海洋博览会、海洋艺术节、海洋旅游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探访巡演月(季);利用广东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在广州建设世界级海洋文化博物馆,建立海洋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和信息中心,举办海洋文化国际论坛;在深圳举行世界海洋文化博览会,建设集海洋文化观光、体验、环保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在珠海打造伶仃洋特色文化品牌;在东莞建设海洋战争文化博物馆,等等。三是建议向中央请求,联合东南沿海省区和台港澳地区,建立两岸四地海洋文化发展同盟,争取申办世界海洋博览会,推动中华经济圈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四是要加强海洋知识的科普工作,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宣传力度。如增加教科书中有关海洋和海洋文化的知识篇幅;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宣传中,开辟更多的新闻信息、专题专栏,安排更多时间播出,等等。五是要加强海洋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互动发展力度,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传播普及机制。
九、建设文化产业系统的怡情性产业──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应以旅游业为龙头,以体育健身业为基础,以时尚高雅参观业为中心,以娱乐业为动力,突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力争经过数年的努力,形成门类齐全、设施完备、软硬件配套,具有鲜明特色和强大吸引力的产业体系,休闲产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居全国前列。加快发展休闲产业,要重点做好整体规划、调整布局、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把握好产业导向,形成投资、经营和收益多元化系统发展的产业态势,使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