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的免费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公共园林建设力度加大,免费开放的园林景点越来越多,按照市城市园林局的数据,岛城现有公园45个,其中已免费开放41个,免费比例高达九成。然而由于主观上的经验不足、客观上的条件所限等各方面原因,开放型园林一度处于设施破坏、管理混乱的尴尬境地,社会各界对此意见纷纷,认为“免费”造成管理水平下降,似乎“免费”连管理之责也“免”了。
因此,如何寻找一个更加完善的公共园林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重大课题。对此,本报也曾做过调查,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强化管理的有关意见。然而,机制性的管理模式目前仍然处于探索之中。记者从6月份开始,又相继探访了青岛市已经开放的一批园林,就其运行及管理现状再次进行了深入调查。我们试图找到这样一个答案:公园免费怎样不免责?不免责怎样共“担责”?
公园免费开放本是好事一件,市民有了免费的休闲、健身、娱乐场所,享受到了城市建设的成果,然而“公园设施严重破坏,景观大不如从前”等问题相继出现,不仅让政府有关部门和公园管理部门头疼不已,也让游园的市民越来越不满意。
近日,记者实地采访了中山公园、鲁迅公园、百花苑、文化公园等岛城多个免费公园发现,各公园的大片绿地、树木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园内公共设施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或丢失。
开放考验市民游客素质
毋庸置疑,免费后的公园人流激增,游园市民公德意识不强是免费公园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以中山公园为例,2008年4月免费开放后的第二天,25万人涌进园里。“免费前,中山公园每年的游园人数也就是七八十万人,但免费后激增到了400多万人,是开放前的六倍”,中山公园管理处处长苗积广告诉记者。
据统计,每年四、五、七、八、九月是中山公园的传统旺季,每天的游客数量有两三万人,周末在六七万左右,即使在淡季,每天进园人数也有几千人。游园旺季正值草坪生长返青期,但在一些素质不高的游客践踏下,小草很快便“一命呜呼”了。
家住附近的李玉胜老人,每天会到中山公园晨练,他对公园的现状愤懑不已。“免费开放后,这里的环境卫生明显下降,以前绿油油的小草全都不见了。”更让老人生气的是,晨练的队伍出现了“帮派”,他们分伙占据着某一片林地,不让其他人过来锻炼。不仅如此,公园里还出现了钓鱼“大军”。6月23日下午,记者在中山公园小西湖看到,三五成群的钓鱼人围在湖周围,对身旁的 “禁止垂钓”警示牌视而不见。一位公园清洁工告诉记者,这些人每天都来钓鱼,他们把草坪踩出了小路,钓完鱼随手把食品袋等垃圾丢到湖里。
管理“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当市民素质还达不到自觉保护环境的高度时,免费开放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公园的管理难度和养护费用。曾在国外居住多年的李震告诉记者,在有些国家无论公园大小,环境都很整洁,很少见管理人员的身影, 这主要得益于游人在公园游玩或就餐后都会把垃圾带走。
但真的就完全是市民和游客的责任吗?显然不是。
“现在的管理力度已经很难适应新的需求。”市城市园林局党委副书记邱德明承认。
免费开放后,公园不能再利用减少售票等办法控制人流,而管理方对活跃在公园里的流动商贩也没有执法权,只能劝阻他们离开,商贩们和公园管理方打起了游击。据有关部门透露,流动商贩的管理是以中山公园大门为界,大门外归城管管理,大门内归公园管理。这就造成了当城管来清理摊位时,商贩就跑进公园,当公园出来管理时,商贩就往公园外跑。管理上的这种“条块分割”实际上造成了“管理真空”。
面对这种情况,旧的公园管理模式实际上已经不适用了。市城市园林局总工程师朱世伟将青岛市公园管理模式统称为“中山公园管理模式”,即管理层除了担负正常的机关工作外,还直接负责一线管理,也就是说旅游旺季时,公园里的27名管理层都得参与保洁和维持秩序等工作,工作效率很难提高。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奖罚机制,管理方的管理力度也提不上去。朱世伟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在青岛的大多数免费公园里都普遍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