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市规划委了解到,正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中提出,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将分为传统居住型、首都职能型、综合发展型三类,进行分类引导,强化特色。
新太仓为传统居住型试点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保护区应坚持保护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传统风貌的整体性”原则。划分三类区域主要是根据目前这些区域的传统特征和已有状况,比如新太仓地区,可划定为传统居住区。南锣鼓巷可定位为综合发展区。”这位负责人说。
传统居住型是以居住为主的保护区,这些地区应注重保持传统居住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十二五”时期,除“一轴一线一带”涉及的保护区外,新太仓保护区等地的整治将列入试点。
东交民巷属首都职能型
首都职能型是以体现首都政治、文化中心职能与形象为主的保护区,包括“一轴一带”的皇城、南闹市口及东交民巷。由于其区位和资源禀赋特征,应积极服务于中央及首都政治功能和文化事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将以皇城保护区府右街地区整治、南闹市口地区功能优化及东交民巷近代建筑群文物修缮腾退与合理利用为重点。
国子监将形成综合发展型
综合发展型是既能保持部分传统居住功能,又可结合区域需求,发展文化事业或适宜旧城产业的保护区。
“十二五”时期,国子监至雍和宫等地区将结合居民居住改善和保护区内外需求,提高宜居水平,形成文化展示区。培育传统文化、餐饮特色街区。
现有特色决定发展类型
“划分类型不代表传统居住区不能发展文化产业,综合发展区不能有住宅。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引导,强化各自特色。”这位负责人说。选择区域发展方向,主要会根据该区域现有特色或潜力。
■ 解读
修缮旧宅提升居住品质
地点:新太仓胡同
类型:传统居住区
现状:新太仓胡同呈南北走向。明宣德年间在此设新太仓,清乾隆时称新太仓胡同,宣统时称新太仓。新太仓是明朝时北京的粮仓之一。清朝时废弃,转为民居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