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张掖是一座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说,水文化是张掖最具特色的文脉,也是历史上张掖的城市特色。张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扬长避短,保护湿地,并巧做水文章,以生态建设弥补工业不足的现状,探索出了一条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子。
打湿地牌
夏季,人们若走进初具雏形的张掖市滨河新区,就会看到2000亩湖泊碧波荡漾,湖水映蓝天一色,远山悠悠,林带脉脉。
张掖市傍依黑河,拥有最大的城郊型湿地,陈克恭说,“做好湿地文章,是张掖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张掖不同于其他干旱区城市的重要亮点。”
为了彰显张掖“戈壁水乡”、“湿地之城”的特色,2008年8月初,张掖市成立了湿地管理委员会,按照“集中连片,集约经营”的要求,将湿地项目核心区域的2600亩开荒地整体退耕,围栏保护,恢复为湿地,使张掖湿地核心区湿地集中连片达到10000亩以上。通过实施“引水入城”、环城水系统恢复、清污分流等多项水系恢复工程,并将原先的沙石料场建成了面积约133公顷的湖,实现了与城市原有水系的对接,使戈壁水城的原生态特征重新显现。
目前,张掖已经形成“湿地之城”的初步框架:以黑河干流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的61.5万亩湿地为主,合理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建立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市区北郊2.6万亩湿地区域,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以张掖城北1860亩湿地和东关500亩芦苇池,建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走生态开发之路,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滨河生态新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人居条件。
“在完善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将甘州城北作为生态新区,按照建设滨河新区、开发城市北郊‘金边带’、打造张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的‘一区一带两园’思路做了总体规划。”张掖市黑河湿地管理局副局长孔东升告诉记者,张掖利用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引黑河水入城,最大限度地将城市湿地特色展现出来。2009年,张掖湿地保护3个国字号工程申报相继成功:11月20日,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2月3日,张掖城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12月23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复。
“湿地保护工程的深入推进,在更高层次上塑造了崭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扩充城市承载力。”陈克恭说,“把湿地水韵融入城市,将会使之成为吸引项目投资、聚集生产要素、配置资源的有效平台,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力带动循环经济的支撑点。”
做水文章
“穿过张掖境内的黑河,是哺育了张掖和额济纳两大绿洲的母亲河,在沙漠戈壁包围的河西走廊,黑河是重要的西北生态屏障。”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栾克军指着地图上的黑河流域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