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甘肃省舟曲县城东段的三眼峪沟是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重灾区,共有49栋、1597间、总面积约3.75万平方米的危损建筑需要拆除。
“可以想见,当地城镇建设中有一些比较糟糕的行为:房子想怎么搭就怎么搭,不该占的冲沟也占了,不该建房子的河堤也建了。”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舟曲的灾情充分反映出灾前地方规划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当前,舟曲抗灾救灾工作已从应急救援转向进一步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秩序、着手灾后重建新阶段。这是一个艰难的重建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重新规划过程,同样是一个反思和重新审视村镇居住规划及其管理的过程。
重建选址不能“拍脑袋”
尹稚提出:“大量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首先要做的就是撤村并点。目前对这种地质灾害高危地区的自然村庄式的发展情形,几乎没有办法完全排查。”他建议“由地质部门按地质隐患的危险程度定级,一定级别以上就应该划定为外迁区”。
据报道,舟曲的地方领导在不同场合表示,舟曲肯定要原址重建,主要原因是舟曲山地多,平地少,对县城几万人而言,目前县城所在区域最合适。
这其中所包含的故土情怀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包容。但事涉人民生命家庭财产安全,灾后重建规划选址绝不能“拍脑袋”。
“即使是原地重建,我估计规模也得做大幅度压缩,不可能重建到原来的规模。”提及灾后重建,尹稚总是强调重建规划首先需要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保育相平衡的重大课题。从实际工作中他总结认为,部分重灾区之所以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与当地的过度发展不无关系。
“不能延续原来的传统———就地发展,教训已经很深刻了!”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祖毅认为,“尤其是舟曲这样的自然灾害频发的边远地区,适当地集中建设比较合适。包括汶川、玉树都有这个问题。”他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些地区村庄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评估,然后做出长远的规划,该集中的要集中。
“过去国家财力不够,村镇规划总是就地发展,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往往多年发展归零。”王祖毅认为,现在应该结合城镇化,首先对灾害频发地区开展普查,要下定决心,加速城镇化进程,适当地集约式集中发展。他提出,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让国土部门和规划部门结合起来;其次,要提高村镇规划中的安全意识,至少从一个省的层面来考虑灾害防御问题。
村镇规划的避灾意识需提升
舟曲县城的灾情反映出,要么是规划文件对灾害隐患避让不够,要么是规划管理体系出了问题。
今年4月出台的《成都市村镇规划技术导则》中专门提出安全适用原则,要求对新建或扩建用地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尽量避让地震断裂带、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区域和洪水淹没区;镇区应有两条以上(含两条)对外联系通道作为紧急疏散和救援的交通联系等。
王祖毅呼吁,在“十二五”规划中,应该明确村镇规划问题,要求从保障城镇安全、城镇防灾角度,重新审视现有规划。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林景星教授认为:“要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回避与它们的直接碰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城市规划中做预测性的研究,地质学家们要实地勘察规划用地的地质环境,看是否适合建房、建厂,及时采取规避措施。”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副所长韦方强认为,目前处于加速城镇化阶段,很多城镇设防偏低,应加大工程设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