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这三大城市副中心已具规模。而作为构筑上海“一主四副”多核心中心城区战略布局的最后一环――2007年11月正式启动的真如城市副中心,又该以怎样的面貌呈现世人面前?
昨日,“世博论坛・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发展”聚焦上海唯一在建的城市副中心―――普陀区的真如城市副中心。来自国内外的建筑规划大师与不同行业的学者专家畅所欲言,献智献策。
主讲嘉宾:马清运,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斯蒂芬・莱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可持续发展教席教授;尼古拉斯・塞姆索恩,曾主管巴黎拉德芳斯地区的开发;中岛利隆,曾负责东京顶级地段“丸之内”地区的城市规划及街景设计;拉尔夫・勒纳,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伍江,同济大学副校长,曾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
互动嘉宾:刘珩,霍英东基金会设计部主任;岩井光男,日本三菱地所设计的最高长官之一;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振宇,同济大学外事办主任;何智奇,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所有公共服务,在300米半径内
想象一下吧:在一个空间领域中,居住、办公、购物、休闲……人们所有日常生活中的要素都可以完成。甚至,在一些密度不大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发展城市农业,种植各种果蔬,满足本区域的人们享用。斯蒂芬认为,城市副中心应该是一个混合型的城市架构,而且是紧凑型的、适宜居住的。在这个区域里,所有公共服务必须在300米的半径范围内,要在可以步行的范围中。
岩井光男则提到了“丸之内”地区为何要改造,正因为原来是个“极端的单功能商务地区,也就是晚上或者双休日没有人利用的城市,因此改造成了一个能够24小时繁华的城市”。
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布局结构转变,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伍江认为,城市副中心的发展,首先在商业、商务、文化等功能上必须是混合的,纯粹的居住功能或商务功能,都不可能形成中心。马清运也认为,好的副中心除了要有吸引力强的建筑形式外,还要有创造力的社会项目,如教育、就业、医疗保障等。
据昨日论坛信息,真如城市副中心规划了将近60万平方米的文化、教育、医疗类的设施,其重大引领性商业项目―――长江实业项目已经启动建设。真如城市副中心将与长风生态商务区、中环商务区、西北物流园区、长寿商务综合带、长征和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等,共同支撑起普陀区的发展。
因交通而高效因便利而“真如”
如果给真如城市副中心作个言简意赅的定位,应该是什么?
昨日论坛主持人骆新的问题抛出后,嘉宾们的回答大同小异。刘珩说,因有交通枢纽而高效;李振宇说,是以交通为带动、以办公为主的复合型城市副中心。
如果在全球这么多城市或城区中挑选一个去生活,你会选择哪里?
答案仍然关乎交通。钱文忠说,等真如像它梵文名字的意思那样,建成一个凭借便利交通使所有人来去自如并终究回到这里的地方,那么他愿意选择真如来居住。
“公共交通非常重要,特别是不同的公共交通之间的转换。”尼古拉斯说,在巴黎的拉德芳斯,85%的人使用公共交通,这就需要很好的公共交通、转换枢纽和很好的服务,现在巴黎的交通设计都考虑了20年到30年后的长远战略。斯蒂芬在介绍柏林波茨坦广场时也提及,这个区域里80%的人都靠公共交通来进出活动。
交通是真如城市副中心的一大优势。据昨日论坛信息,副中心内有轨道交通11号线、14号线、15号线和16号线经过。目前11号线建设进度很快,到今年12月15日可试运行。14号线按照进度是2016年通车;15号线预计到2015年通车;16号线是一个远期规划,可能会在2020年前。副中心内的上海西站综合交通枢纽也在加紧建设,这是11、15、16号线和沪宁城际铁路交集的零换乘中心。据预测,2020年真如城市副中心吸引的人流量为31.2万人次/日左右,其中公共交通承担出行比例将达45―50%。
“垂直城市”,在地下到达想去的地方
“我们的地下通道非常发达。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无论是下雨还是烈日,都可以不到地面,在地下就可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昨日论坛上,中岛利隆在《东京丸之内中心商务区的开发与设计》演讲中展示了一幅东京“丸之内”的地下图:这个包括天皇皇宫和日本最著名商业街银座的地区,共有13条地铁线路,“支撑这一城市体系的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铁网络,与纽约和伦敦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演讲《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中心:以纽约为例》中,拉尔夫也介绍,“纽约将建立一些地下的新的公共广场。”
真如城市副中心提出“垂直城市”的复合性开发理念,对地下空间的集约式开发是其一大特色。地上与地下开发面积达3比1,地下空间总开发规模达120多万平方米,其中轨道交通、地下通道和市政管线等设施约25万平方米,停车设施约55万平方米,商业设施约40万平方米。而且,地下空间将运用新兴规划及工程技术,把阳光、自然风引入地下;通过立体式绿化模糊地面与地下的空间界线,一改以往地下空间闭塞压抑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