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年大胆的城市规划
1985年。惠阳机场。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焦急地等着自己的行李。然而,行李始终没有出现。万般无奈下,他只好沮丧地去往目的地:深圳。
这个老人就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宋启林。他的行李中没有什么金银贵饰,却有一份《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是他和同事们一年工作的成果。
到了深圳,宋启林凭着手中的资料和脑中的记忆,又重新找回了总报告的思路与主要内容,终于在年底之前完成了又一个5万余字的深圳蓝图。
1984年邓小平南巡后,深圳的经济继续蓬蓬勃勃快步如飞,而它的领导者则开始大胆的猜测这个城市的未来规模。以人口数量论,50万~100万为大城市,100万以上则是特大城市。深圳当时的人口为40万,其中特区人口17万。深圳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问题提给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双方约定,中规院用一年时间完成深圳总体规划,收取业务费30万元。30万元搁现在算不上大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中规院一年的事业拨款也仅仅100多万元。何况,这是它首次以收费形式签订的业务合同。怠慢不得。
1984年10月6日,宋启林和蒋大卫带着一行八九人来到了深圳。由于国内外无先例可循,他们不得不进行最广泛的调查和多方案比选,最终规划师们达成了相对一致的观点:
一、特区规划必须按城市标准规划,充分考虑特区的相关政策;二、要摒弃中心—边缘的传统城市结构,赋予真正意义上更具有弹性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结构。
直至今日,深圳在城市空间上沿袭的仍是这一布局。尽管当时规划师们已经意识到强大的空间结构适应性远比预测城市规模更有意义,但城市规模仍是规划中绕不过去的一个主题。
怎么办?最后讨论时,宋启林开了口:“我们斗胆按特大城市规模100万人以上来规划,让实际来验证吧!”就此,在深圳经济特区这个391.7平方公里范围内,2000年规划人口达到110万人(80万常住人口,30万暂住人口)的总体规划确定了。后来,这个规划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总体规划一等奖。
现在看来,这个大胆的规划还是不够大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0万。这远远的超出了宋启林们的预设。城市布局方面,和一河之隔的香港比,也不够现代和先进。
然而,记录这此事的徐明天,《深圳创业史》的作者,告诉记者,后人可以轻巧的指责宋启林们的规划缺乏远见,可是如果身处当年的深圳,身处当年的中国,该规划已经是最逼近真相的猜测了。“毕竟深圳的发展,乃至中国的发展,是超出人们的想象力的。”徐明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