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记者丁冰、李斌)全长1500多公里的汉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方案的主要水源之一。
然而,记者日前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汉江上游汉中、安康一带采访时发现,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汉江涵养区目前的防污治污工作困难重重,不容乐观。当地许多干部群众呼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送”水为“供”水,争取资金以加强汉江上游治污和生态保护工作。
“一江清水送北京”,采访沿途一次次映入眼帘的这句标语,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生活污水、城市垃圾成为主要污染源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汉中、安康,进入湖北,从汉口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
目前,汉江正面临着污染的威胁。汉江上游的污染源主要是来自城镇生活污水及城市垃圾的排放。据汉中和安康两市环保部门介绍,汉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产生量目前已超过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汉江汉中段为例,2006年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4243万吨,是工业排放量的2倍多;生活污水中COD产生量17363.73吨,是工业排放量的4倍多;生活污水中氨氮产生量2016吨,是工业排放量的2倍;生活垃圾产生量50多万吨。
由于财力限制,汉江上游的这两座城市尚未建立起适量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在汉中,除了汉台区以外,其余10个县城和沿江25个乡镇尚无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在安康,也仅有1个污水处理厂和1个垃圾处理场。
两市每年有5600多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汉江及其支流;66万吨生活垃圾不经处理或简单处理集中堆放在汉江沿岸及其支流河道,有的甚至直接将垃圾倾倒入河……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直排入江,不仅危害着沿岸周边群众的生活,也对70%取水量来自汉江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构成直接威胁。
治污设施多处于“停摆”状态
加快汉江上游污水处理厂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在汉中、安康这两个城市,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即使是已经建成的处理厂也大多运转困难,甚至处于停运状态。
在汉中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央控制室的监测仪器上,有关进水和出水质量的指标均无法显示。该厂厂长李海解释说:“这是由于设备正在检修。”但三秦环保世纪行办公室副主任马骥告诉记者,他曾在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来过四五次,设备只有两次在运行。
耗资1.6亿元建成一期工程并于2006年1月通过验收投入使用的汉中城市污水处理厂真实运行情况怎样?记者根据厂里提供的资料算了一笔账:每吨污水处理直接成本为0.51元,加上机器折旧、大修基金,每吨水处理成本为0.98元,年度总成本为1784万元。但该厂每年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不过1130万元,同时每年要偿还的债务是1300万元。也就是说,该厂根本没钱维持其正常运行。
安康市汉滨垃圾处理场的状况,同样让人感到遗憾。记者来到2006年12月26日试运行的垃圾场时,写着“做好南水北调工程,保洁一江汉水进京”的宣传牌格外醒目。然而,垃圾场办公室负责人张树莉告诉大家:“我们已在2007年5月29日停止运行了。”
缘何如此?“因为垃圾处理成本费用太高了。”张树莉无奈地说,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垃圾处理成本费每吨71元,汉滨垃圾处理场每年能拿到60万元的垃圾处理费。但据核算,实际运行成本将达到每吨92元,全年垃圾处理成本将达993万多元。“要想让成本降下来,必须加大垃圾日处理量,上二期工程,但现在没有这笔钱。”
巨大的成本收益落差以及尚未建立起来的垃圾处理收费机制,使得垃圾处理场在“点火”仅半年后黯然“熄火”。“这本应是安康环保工作的一个亮点,可惜现在它熄灭了。”中华环保世纪行执委会主任何嘉平说。
地方政府呼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汉中、安康下属的市县大多是国定或省定贫困县,老百姓过去主要依靠山里的木材、药材、矿产来发展经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为保护水源洁净,黄姜加工等存在严重污染的企业大多被关闭,矿产资源开发也受到限制。由于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两市发展长期以来只能靠吃“财政饭”维持。
这里的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地处秦巴山区,虽然绿树葱葱、气候湿润,但却是“青山掩盖下的水土流失”。由于地质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地表土层瘠薄,森林水源涵养能力极差,两市每年有近7000万吨泥沙输入汉江。同时秦巴山地灾害相对集中,加上长期垦荒种粮以及盗伐、滥伐林木,局部地区生态功能衰退,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社会经济发展受限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汉中和安康这样的贫困山区依靠自身能力开展防污治污工作困难重重。
今年以来,陕西省政府大力推广咸阳“BOT模式”,即“企业建厂、政府建网、企业运营、政府监管、企业按标准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市场运作模式处理城市生活污水。“但汉中、安康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引入企业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陕西省发改委负责人说,“目前,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都是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政府收费,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导致了投资匮乏、效率低下。”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汉中、安康等地的大部分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都被安排在“十二五”计划至2020年期间。
“这是明显滞后的。”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登奎说,“汉中属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无力负担这些项目的建设资金,为了保证汉江源头的洁净,我们急需国家建设资金的支持。”
处理好水源保护区、涵养区和用水区的利益关系,是保持汉江水质的当务之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代理主任崔林涛呼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上游为下游“输水”,下游应该为上游“输血”。“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政策,从用水区经济效益中抽取一部分对水源涵养区进行补助,加大对汉江上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减轻秦巴山区的土地承载能力,以推进汉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