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春节长假后第一个周一,早上开车出门,发现平常爆堵的几个路段都很顺畅,很意外。 按理说,北京的上班族十之八九都已经开始正常朝九晚五了。想来想去,元宵节还没到,大部分外来务工的人还没有返京,会有一定影响吧?但影响最大的是许多餐馆还没开始正常营业,很多家庭保姆还没有回来,对于车流量早晚高峰似乎还真说不上有太大的关系。忽然想到,学生们却还没有开学,恐怕这才是关键所在了。
交通如同人体血管,人的身体,血脉通则健康,不通则病患百出,城市亦如此。近几年,北京市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做出了很多努力。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票制改革、打通道路微循环、私家车出行限号、调整停车价格、购车摇号举措等各种治堵办法的确实施了不少。治堵新政,投注精力之多,牵涉领域之广,实施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民众确实随时随地切身地感受到了政府制度变革上的点点滴滴,于许多细微之处,都可看到治堵的痕迹。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将以轨道交通建设和道路微循环改造为重点,以公交线网调整和换乘条件改善为突破口,完成80项疏堵工程,打通道路微循环45公里,推进地面公交分级建设管理,改善公交、地铁接驳换乘条件,调整公交线路,建成2万辆规模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据北京市交通委介绍,今年北京将打造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十大“交通惠民工程”。力争使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4%,中心城交通指数控制在6.0以下。
其实,我一向认为有些数字实在对于老百姓而言没有多大用处。很多数字的前面都被惯性的加上了一个词“官方”。也确实如此,很多的官方统计数据和预算数据跟老百姓的感觉总差点意思。它能总结政府部门的成绩,却不能代表我们的生活质量。因为官方的数据很大程度上是给“官方”看的,从“官方”的角度上分析的。老百姓的感觉却是北京城市拥堵的大格局依然未变,民众仍然得为拥挤的交通而烦恼、纠结。治堵政策实施归实施,虽有购车摇号,但北京500多万辆的汽车保有量早已让城市交通不堪负荷;虽然停车价格调高,但滚滚的车流没多少因停车费而瘦身,虽然大力发展公交,但公交的出行还有种种不便之处。
中国工业报首席记者取消管学军在腾讯微博上表达了自己关于北京治堵的观点,其中有一点我认为切中要点:根据道路流量和市政规划,重新设计未来北京的路网。
交通拥堵问题要解决,先要找到根本原因。所以,交通的事,并不是交通委一个部门能解决的了的,城市的整体规划还是根本所在。首先需要城市各项功能构架合理,比如教育资源、商圈、医院等。交通拥堵的治理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要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城市功能构架不能实现均衡规划,还是年年在各项小举措上出数字成绩,年年感觉不出明显效果,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保不了长远。我们期待着有一天,上班族的匆忙与焦虑、驾车者的无奈与愤懑真正得到缓解,步行、骑车等绿色出行的人们变得真正从容和舒心,公交站台上候车的人群变得悠然自得,这才是真实的宜居而并非“数字化”了的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