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8日,位于西二环主路上行驶的车辆。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市民出行方式选择有所改变。价格调整后,18%的受访者选择地下车库等低收费区域停车,29%的受访者选择采用其他的交通方式,37%的受访者选择小区周边和不收费的地方停车。在选择其他方式的人群中,选择轨道和地面公交的达63%,选择出租车的为15%,拼车的为18%。
公共交通客运量的变化透露出新的信息——
2011年第一季度,工作日公共交通(地面公交及地铁)日均总客运量为1943.0万人次,较2010年同期(1870.4万人次)同比增长3.9%;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596.4万人次,较2010年同期(494.9万人次)同比增长20.5%。
“从中可以看到,今年第一季度北京市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调控。”郭继孚分析说,今年北京市机动车用车成本有了一定提高,4月1日起,北京市非居住区停车价格上调。此外,油价上涨也使得一部分市民放弃私家车改成公共交通等绿色方式出行。

2011年4月28日,位于西二环主路上行驶的车辆。
随着抑制小轿车的使用、提高公交出行比例的措施不断出台,会让一些人改变出行习惯,这是交通治堵必须经历的‘阵痛’。”郭继孚坦言,这种“阵痛”也是中国城市转型的“阵痛”。
透过拥堵,我们看到大都市正面临发展模式的艰难抉择——一面为求规模之“大”向外层层“摊大饼”,一面却为治堵、环保、地价飙升伤透脑筋;一面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重要公共资源聚集于城市中心,一面是人们千方百计挤进城里,而对拥挤的交通叫苦不迭;一面是人口、土地与交通规划的先天不协调,一面是为弥补先天缺陷下足猛药,却仍旧疗效不佳……
数字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从1978年的17.4%提高到2009年的46.6%,平均每年增加近一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已有118座,竟有1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更有3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CBD……
有关专家指出,交通要在两难和多难中寻求发展。尽管拥堵问题在各大城市已经凸显,北京、上海、广州已把发展公交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不容忽视的是,在部分城市,公交优先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地方政府仍把注意力集中在修路架桥等重大投资项目上,而对收益甚少甚至是赔钱的公交并不是太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