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作为合肥城市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基础设施工程———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计划6月底全线上马,并力争于2014年底投入运营。这将开启安徽地铁建设先河。
那么,合肥为什么要建轨道交通?合肥轨道交通的特点有哪些?轨道交通通车后,将能带来哪些社会效益?具体而言,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为什么轨道交通要用B型车?市民究竟何时能够乘坐轨道交通1号线?针对合肥市民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轨道交通工程专家。
焦点一
“从上海乘飞机到合肥1个小时左右,而仅从机场到开会所在地差不多就需要1个小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国内轨道交通领域著名专家俞加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入,解答了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
“合肥建地铁时不我待!”俞加康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已由最初的国际大都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同时私家车的数量仍在以不可逆转的方式增长,这对地面交通资源造成极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原有公共交通系统难以满足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选择发展运力大、噪音等环境污染少、运行高效、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是合肥的必由之路。
据介绍,轨道交通由于具有独立路权,无干扰,不易受雨雪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可以准确把握出行时间,舒适性高;同时其大容量的特点,能够为市民出行提供大运量的交通服务,对于缓解出行压力,提高出行效率能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
焦点二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意义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设计单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李敏表示,轨道交通工程惠及的是工薪大众,其不仅是一项市政工程,更是一项惠民工程。
据介绍,通过对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和莫斯科等城市市内交通客运量结构的分析与研究表明,在这些发达城市,公共交通所占比例一般为60%~80%,其中轨道交通的比例达30%~45%。不论私人交通如何发展,公共交通作为主体的地位一直没变,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地铁、高架、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轨道交通既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又可以不占用地面土地资源,同时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的多为普通市民。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捷、安全、大容量等特点,不仅能及时疏解大量密集人群,而且由于其对沿线区域的可达性大大提高,可以引导人们远离市中心,促进城市人口密集居住在轨道两侧,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与居住环境改善的统一,促进城市形态和土地使用格局相应调整,促进城市人口外延式发展,即人口分布于更宽广的地域,从而促进城市结构的改变。
因此,轨道交通不只是大运量的运载工具和单纯地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实际上它还在城市结构变迁中起着重要诱导作用,可以促进城市结构和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
焦点三 1号线建设的必要性
为什么合肥要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其线路设计的出发点在哪里?高级工程师、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思源告诉记者,1号线为合肥市南北方向的交通骨干线,覆盖城市主要客流走廊。途经新蚌埠路、胜利路、马鞍山路、望湖中路、庐州大道、珠江路,联系合肥火车站地区、老城区、高铁合肥南站枢纽地区、滨湖新区。尤其重要的是,高铁站和合肥火车站两大交通枢纽通过1号线相连,这一方面方便了商务交流、市民出行和购物,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沿线商业发展。
张思源分析,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连接了主城核心区和滨湖新区,符合合肥市“一核一圈五轴”和“141”的空间结构布局,其建设是支持和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实现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合肥市私人机动车增长迅猛,已进入了膨胀普及期。目前,胜利路、马鞍山路等路段公交出行速度已降到15公里/小时以下,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加,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加,道路拥堵地段及拥堵程度将日益严重。1号线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体系,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和引导市民改变出行方式,提高出行效率,改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