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评论
越来越堵的北京城,已经呈现出被私家车包围的态势,为了治理这片“首堵”之区,“智囊团”纷纷出谋划策。10月12日,负责编纂北京交通“十二五”规划的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请来5位国务院参事,为北京市交通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买辆私家车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近些年,北京等城市的私家车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可大家都选择开私家车上路,就必然面临大面积拥堵的难题。据交通部门预计,到2015年北京机动车总量将突破700万辆。这意味着,届时北京中心城区内的路网平均速度勉强能达到15公里每小时,这比今年9月19日的雨后京城大拥堵时的路网速度还要慢。
首都成了“首堵”,这种戏谑之言背后,是以市民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为代价的。按照国务院参事牛文元的计算,“中国百万人以上的50座主要城市居民平均单行上班时间要花39分钟。比欧洲多消耗288亿分钟,折合4.8亿小时,上海每小时创造财富2亿元,据此算,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15个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人民币。”
此次国务院参事为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出谋划策,被媒体称为“中央智囊团支招北京交通”,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提高私家车出行成本。按照国务院参事郭廷结的分析,北京未来五年要控制小汽车消费,考虑采取出台车位占用费,禁止单位向私家车提供免费车位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
不过,不少参事也都表示只有优先发展公交,保证1小时内通勤,才能吸引更多市民弃车,学校等特殊单位等应开通校车、班车。“谁非得开车上班啊?坐地铁多经济实惠啊,要么看看报纸,要么闭目养神。可就是高峰时段一进地铁就从‘面粉’直接被挤成‘饼干’了,实在太难受!”同事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多数上班族的心声。公交要有吸引力,不仅要求线路覆盖面广,方便搭乘,还得在舒适性上下工夫。坐过早高峰时段公交(尤其是地铁)的乘客都深有体会,个个都“几无立锥之地”,且车厢闷热,污浊的空气令人几欲昏倒。一旦公共交通服务的质量太差,那就避免不了沦为鸡肋的命运,人家该开私家车还是开私家车。
事实证明,在市区,公共交通的运输效率远远高于私家车。如果把公交发展得快捷方便、舒适宜人、经济实惠,吸引力超过私家车,上班族何苦还会去开那烧钱又受罪的私家车呢。所以,治堵之策千条万条,最要紧的一条是继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让公共交通的“性价比”高起来,魅力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