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路的速度赶不上汽车增长的速度,这是交通界的共识。目前,厦门的汽车已经达到30万辆。厦门连年巨资修路,目前进出岛不堵了,但老城区依然拥堵,受用地局限,道路无法拓宽。
正是在此背景下,《厦门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了收拥挤费的好处;减少繁忙时段和繁忙路段的交通负荷,促使大家乘坐公交车,并抑制小汽车的增加,促进小汽车有效利用,缓解交通拥挤的同时,降低排放。
拥挤费来自于国外经验。资料显示,征收拥挤费,最早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它在近600公顷的“控制区域”征收“交通拥挤费”。英国伦敦从2003年2月开始采取类似措施。目前,上海、北京、广州、南京也都纷纷提出了此想法。5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题为《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点与对策建议》,支招可以研究实施交通拥挤费。
根据《厦门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建设部门提议先在“绿色交通区”征收拥挤费,“绿色交通区”范围为鹭江道、轮渡到仙岳路、厦禾路范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思明区的闹市区。
交锋
反方 收拥挤费是消极对策
市民俞金裕认为,收拥挤费首先是没有政策支持,近几年国家再三强调,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向个人或单位乱收费用,哪怕是一分钱。贸然收拥挤费,政府部门有可能会吃官司。
“不要什么都是钱,这会出问题的。”俞金裕说,对于交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应该以积极的办法解决,收拥挤费是消极对策。
私家车主林先生的看法是,收拥挤费最终害苦的是中等收入人群,公务车辆交拥挤费,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有钱人不在乎那一点钱,没车的人选择去坐公交车,而中等收入人群成了受害者。
“你以为我喜欢在繁忙的时间段去挤吗?我也不愿意,可是我要回家,我必须走这条路才能经过,难道这也要收我的钱吗?”私家车主李先生说,即使是收了拥挤费,但是回家的人依然很多,道路还是会堵,不会起到什么效果。
记者在街头进行随机调查发现,车主以及家里有车的人一般不支持收拥挤费,而乘坐公交车的人中,有的支持,有的较无所谓。
正方
可提高公交车的乘坐率
交通专家林地球对征收“拥挤费”表示赞同:“厦门市是一个小岛,岛的资源有限,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势必越来越挤,所以拥挤费要收,而且越早越好。”
“通过调整停车费、拥挤费等经济杠杆,可以提高公交车的乘坐率。”林地球说,近年来私家车增加速度呈加速度的增长,然而私家车的高拥有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出行率,利用“拥挤费”的经济杠杆作用,刚好可以进行调节。比如日本等国,会在非拥挤路段设置免费或低价的停车场,车主停车后换乘公交上班。这点,厦门也可以参考。
有人提出,收拥挤费,要等到公交系统完善了才开始。但林地球不这么认为,“公交再完善毕竟不如私家车方便,如果没有经济杠杆,公交建设得再好利用率仍然不会太理想。”
林地球表示,收拥挤费不会引发道路拥挤。“现在技术上已经很过关,比如车辆从思明北路开车往思明南路,中间会经过中山路这一拥挤路段,车子开过的时候,电脑会自动记录下来,自行扣款。”林地球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