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云:你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是我们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现在是处在一个什么状态下,换句话说我们这么一个建发还可以建几年,这个是你要关注,可以这么说,我们交通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基本网络形成,我们说至少还要十年到十五时间才能完,所谓基础设施网络形成就是说我们已经国务院批准这些规划,包括中长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布局,机场布局规划,内河航道以及港口规划,还有其他的等等,这些规划还有综合交通网规划,这些规划期最少要到2020年,而且规划要实施完了按目前水平投资,目前是什么概念,一年大概是要至少1万亿投资,至少用10到15时间,才能把规划做完,并不等于交通基础设施完全完善了,因为高速公路网规划是一个中期,其他都是阶段性的,比如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这次规划以后讲才12.9万公里,孙中山当规划铁路是10万公里,现在基础要比那个时候高多了,现在每公里铁路承担的货运量比那个时候要高,网络布局还没有完善。
第二问题你提到汽车的问题,实际上汽车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它是一个工业进程化过程当中一个阶段性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社会进步,所创造出来那种成果到底怎么享受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除了两个问题以外再说交通需求的问题,对交通需求问题我们说实际上,谈小汽车问题更多是注重的公共交通和非公共交通怎么去资源配置的问题,把这个概念搞清楚,公共交通资源和非公共交通资源到底怎么划分,城市交通是最典型的,城市交通我们说如果是我们能把非公共交通的资源配置先配制好,放在那里,剩下都应该让公共交通承担,但是公共交通不要忘了,只是满足一个人的基本需求问题,没有人个性化,满足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去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说非公共交通有三块内容,一个是人步行,一块是非机动车,另一块是机动车的,就是小汽车非公共交通,那么这块步行要鼓励,留有充分的公共资源。非机动化也留,像自行车的,但是机动化不是留的问题是两块平衡,一块人们生活进步到现在的程度,怎么让享受自由,怎么享受现代化成果,另一块怎么限制这个度,我们说这个度它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有的不坐机动化,或者自己没有小汽车,你去想污染人家这就是公平问题出来,又产生一个社会问题,在这个平衡过程中有约束条件,至少即能享受成果,又可以使城市这种环境污染不至于损害别人的利益,这个时候公共交通可以定下来,剩下下来就是公共交通,但是中国目前情况看,公共交通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且这个公共交通是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公共交通框架系统,肯定是要这么做,但是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公共交框架还有一个过程,城市化进程过程当中就是轨道交通形成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我们每年按1%,城市化往前走,现在才能40%多,按照1%,到50%,60%,70%,到70%还有30年的时候,到70%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还是不够,美国农业人口就是2.2%,日本就是5%多,我们现在是将近60%不到。把60%数减到20%,想想要做多少年,这个过程涉及到公共交通发展架构,实际上就是说过渡时期地面上的汽车怎么发挥好作用,地面交通发展过程中,怎么初步形成到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结构。
即使是我们有的城市是量很大,但是这个量是不是能用轨道交通承担,比如说BRT传统的电车的问题,你说这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就是公共资源,里面的配制问题,也有一个结构问题,是轨道交通还是汽车的结构的问题。最终的规模是以公路交通为主体的结构是以轨道交通为主,但是汽车到支撑它,这个时候里面也有一个是以电车这种类似的汽车支撑还是化石燃料支撑又是一个问题。
代表:我昨天听了老师讲我们建国以来内陆行业与改革前基本差不多,从目前发展形式内陆航运都是进入低谷,效益非常差,我请问您对于今后水运发展国家有什么新的一个举措,特别是对于航运内陆航运投资上有什么新的措施,因为国家在这么多年在投资港口一样都是沿海比较多,对于内湖航运投资很少,请问王司长这方面国家有什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