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越来越多,牢骚越来越少;站点越来越多,走路越来越少……68岁的市民王根生,用这个顺口溜讲述了他2年来切身感受到的公交出行变化。
进一步突出公交优先的战略取向,尽快建立起与南京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突出用经济手段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以市场规律引导公交优先———在2007年6月底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上,我市对公交优先战略的实施提出明确要求。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两年来,从以车为本、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向了以民为本、以社会效益为主。普通市民的出行权,被摆在了优先位置上,城市交通实现了一次重大的“制度转身”。
据市政公用局局长陈雷介绍,优先发展公交,首先是硬件建设。我市公交专项发展资金由前年的1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亿元;在市市政公用局的牵头下,我市公交车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公交线网不断优化、场站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车辆严格挑选,坐车更舒适
2007年7月28日上午,100辆崭新的公交车,缓缓驶出公交总公司车辆厂大门,拉开了我市公交车更新的序幕。当日,不少乘车市民这样说:“新公交车宽敞、舒适、漂亮,要有更多的公交车换成新的就好了。”
如今,他们的期盼初步实现。两年来我市已更新2400多辆公交车。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公交车更新数量创新高,更新方式也创下三个“前所未有”。
全国招标、专家评审、集中联合采购的方式前所未有。
“这是我们第一次接到能与欧美国家标准接轨的标书。”沃尔沃公司外方负责人,在拿到长达300多页的投标书时,这样说道。
这本标书就是我市公交车招标的标准。标书对公交车上每一个细小零件都进行了严格要求,并通过摇号在国家汽车制造专家库中,挑选专家进行评标。
政府补贴、企业让价,扶持力度前所未有。
政府对提档升级的公交车,每辆补贴15万元,并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金龙、宇通等公司也纷纷给出全国最低的购车价格,这种“待遇”其他城市从未有过的。
先进配置、人性化设计,技术水平前所未有。
欧Ⅲ排放标准,绝无“黑尾巴”出现。车厢内部,窗户、车门、坐椅都增加了人性化设计;在安全性能上,发动机过热、车门没关好、零部件故障等都能及时报警,防止自燃等事故的发生。
路精心规划,行车更快速
高庆钢是58路公交车驾驶员,每天都行驶在龙蟠中路公交专用道上。从王家湾到红花村,全长13.5公里。开通专用道前,通行时速一般仅10—15公里,平峰时段跑一个单趟需要1个半小时,高峰时则需要2个小时。晚高峰时,市民等车半小时不稀奇。
“现在好了,最高时速可跑到30公里,最快时一个单趟只需要35分钟,比专用道开通前少用了一半时间。”高庆钢得意地说。
龙蟠中路是我市开通的首条双向公交专用道。据市市政公用局介绍,2007年,随着公交优先发展三年实施计划的启动,我市公交专用道实现了大跨越式的发展,让不少市民享受到“特权”带来的实惠。
目前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不仅从单向转为了双向,在长度上更是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作为对比。
2004年至2006年,我市在单行线上设置的公交专用道基本在300米—1300米。2007年至2008年,龙蟠中路、建宁路、312国道、草场门大街等13条公交专用道,长度多在7公里—16公里。两年共设置公交专用道86.8公里,比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前翻了四番。
场站合理布局,乘车更便捷
去年3月,迈皋桥公交枢纽站建成投入使用,近10条栖霞地区及长江二桥跨江公交线与地铁一号线实现了“无缝衔接”。为了让各个方向的市民出了地铁都能方便地换乘到公交车,借这一大型公交枢纽站的投用,市政公用部门调整了城北地区公交线路,极大地方便了幕府路、八卦洲、新港等地区市民出行。
江北地区天润城、明发滨江新城等大型小区居民的出行,目前基本靠“黑车”和“马自达”,不过,这一现状今年就可得到改善。据悉,在市政部门的不断努力下,天润城的公交场站已建设完成。该公交场站面积4000多平方米,投用后将开辟多个方向,特别是直接过江的公交线路,当地居民可在家门口坐公交车进主城。
据了解,两年来,我市共改建、扩建近20个公交场站,使老城区公交站点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市民出门5—10分钟,就可坐上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