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安防系统设备要耐候耐用
第四个景区安防规划原则是系统设备必须要“系统设备耐候耐用”。跟所有安防系统一样,不管是门禁还是监控,在文化景区全年运营的状态下,设备必须符合24小时运作的要求,包含近年来夏冬季节温差极大的北方区域,安防设备在景区处于不同温、湿度的气候影响下,难免导致电子设备出现故障,因此在景区安防上应用的安全设备必须要考虑到运作无休的最大稳定和可靠度,这个规划原则可在系统布建之初即开始进行设备的可靠度测试,以检验其稳定性及耐用性,这个原则对文化景区,尤其是不允许经常性维护施工的景区特别重要,因为所有的设备应用都可能为了预防事件的瞬间发生,因此这个原则在重要性上也是排在考虑的优先点上的。
管线要隐形且要深藏不露原则
第五个景区安防规划原则就是“管线隐藏不外露的隐蔽性”。管线隐藏是景区安防的重要施工原则,除了隐藏管线可以避免遭受人为破坏外,也是不影响整体文化景区、景物整体美观的要求之一,另外管线隐藏更可以避免一些干扰源的影响。只是要隐藏景区安防管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面必须考虑到与实际环境搭配的管线的材质与强度,同时还要考虑到管线附挂于文化景区建筑物的承受度及合适性,以免对文化景物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性。国内的很多的景区安防的做法就是采用延伸假墙或假屋柱的方式来架设管线方式最多,也最不影响景物的欣赏与协调。
兼顾景区消防安全
第六个文化景区安防规划原则也是非常重要,它就是“要兼顾景区防火等消防安全要求”。通常文化景区的建筑多是有些年代的木造古建筑,一些装修材料也是仿制古文物的材质,这些材料及建筑体是不耐火的,过去有很多古建筑不是毁于人为火灾就是天然雷击,所以在规划文化景区安防系统时要特别注意管线的绝缘及电力负载程度,还有就是不能因为安防设备所产生的高温使建筑物产生自燃现象。不管是门禁、消防或是监控系统的安全规划都要考率接地与避雷措施,将安防系统可能产生的漏电或突波予以引导泄放到接地面,以免对景区建筑或文物及游客产生电击或引燃易然物的灾害。而对一些必须要架设于景区高处的摄像机或探测器,则必须配合建筑物高度架设避雷设备,以保护安防设备及文化景区的建筑及文物。这个规划原则对于一些以室外景物为主的各类景区都是必要的,也是确保景区消防防火安全的第一要务。
第七个文化景区安防规划原则是属于较为弹性的原则,它就是“分散监控集中管理与允许远程操作”的安防系统架构建置原则。文化景区与其它安防系统一样,在层层管制与分区负责的安排上都是必要的,因此不管是门禁、周界防盗、消防或是视频监控都应该以配合安检人员或景区区域特性去建置规划,透过分布式的前端本地监控,直观地加上后传至整个景区监控中心的事件管理原则去规划系统架构,比如门禁与防盗就以个别区域对待,单项进行管制才能确实做好防止入侵及警报即时处理的效能,消防更应该配合消防区间划分来执行火灾警戒与消防减灾,再加上视频、门禁周界、消防的互连互控及人员的安全巡检,才能使这个安防系统的架构原则得以落实。
实时智能化、高清化、数字化及网络化
最后一个文化景区安防的规划原则就是“实时智能化、高清化、数字化及网络化”这个现代化安防系统的必然要求原则。如同其它安防系统一样,高清已是现在监控系统的标准,不但要看得多、看得大还要看得清,这已是监控系统不可推卸的职责。对文化景区而言,掌握所有事件过程的完整及细节的清晰是不能欠缺的,尤其是人为的破坏文物或人身安全事件,高清细节是必然的要求。再者是智能化;很多时候在安防上是必需要有一连串的动作及反应的,光靠人力方式去反应和执行是不够的,人力反应有可能延误对危害的预防,所以景区安防智能化是必要的。最后是数字化及网络化的建设,这是对过去景区安防建设观念革新的最大问题,因为过去有太多的景区安防是以模拟的、点对点的、缆线式的传统方式来建构,如何在建构文化景区安防时就以网络化及数字化的架构来考虑,这是现阶段景区安防的首要,当然如何将现有景区安防模拟系统改接与整合,利用数字设备及控制界面将门禁、监控、周界、消防全面数字化、网络化也是一个可行且不失为景区安防过渡性规划的好方式。
结语
景区安防是一个特别的安全应用行业,除了设备的特殊环境应用外,施工上的细节也是景区安防的一大学问。中国有太多形形色色的景区,文化博物景区更是出奇繁多,且有着相当复杂的环境与结构,因此对安防上的要求也就更多样化及更差异化。如何掌握?除了上述八个原则之外的其它景区安防建构原则,就有赖工程商们用尽心思来创造更优良的工程经验与实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