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申遗的愿望与现实
圆明园遗址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是其最重要的遗产价值,但圆明园遗址及保护管理的现实与世界遗产的标准存在着较大距离
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议题,发端于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提议、中国圆明园学会2008年7月组织召开的圆明园申遗首次研讨会。去年9月至今年9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暨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受中国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的委托,进行了《中国圆明园遗址拟申报世界遗产前期调研》课题。目前,申遗已经成为圆明园遗址保护管理的重要话题之一。
截止到今年8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共列有911项遗产项目,其中包括三项皇家园林项目(英国伦敦基尤皇家植物园、澳大利亚的皇家展览馆和卡尔顿园林、中国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但没有皇家园林遗址项目或扩展项目。因此,中国圆明园遗址公园申报世界遗产,无论作为独立项目还是扩展项目,在世界遗产名录中,都将具有唯一性。
圆明园是代表了人类创造智慧的一项杰作、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皇家园林的最后代表之一、十八世纪集中外园林技艺的杰作、反映中国封建文明的独特实证、展示人文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的典范。圆明园辉煌时期的园林建筑历经多次罹劫虽几近全圯,但大多数园景建筑的基址遗存尚可辨析。
1860年10月,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入侵官兵的“拢踞”与“焚掠”,其野蛮行径,震撼朝野,惊骇世界,成为世界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发展至帝国主义列强后所犯毁灭世界人类文明罪行的证据之一,也成为全中国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灵创伤与历史记忆。这是圆明园遗址最具代表性、最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遗产价值。
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是绝大多数中国民众的愿望,但圆明园遗址及其保护管理的现实,与世界遗产的标准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圆明园遗址虽有《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但其“规划依据”中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法规。圆明园遗址公园已经实施的规划整治工程中,多有不符合世界遗产保护法规的现象。如2004年实施的圆明园九洲景区整治工程中,改造移动了一些原有建筑遗址的基础,致使原始遗存信息丧失。圆明园遗址公园四周,除西界墙外有圆明园西路作隔离带外,共余三面墙外的环境现状都不容乐观。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整治曾引发四次重大争议,但极少有学者以世界遗产法规视野参与讨论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整治,是申遗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这一话题,曾引发了四次重大争议。争议之一是圆明园遗址的清理整治与保持废墟之争。1980 年10月18日,由宋庆龄等1583名各界人士联名发表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随后有学者提出了“整修大可不必”、整修“应该有所选择”、“把眼光放远一点”等异议,但很快就被反对声淹没,这场争议也以1984年中国圆明园学会正式成立、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圆明园遗址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6月圆明园遗址公园初具规模、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而结束。
争议之二是1995年至2000年、2003年至2004年的两次圆明园遗址的部分整修与维持残园之争,争议焦点是要不要整修圆明园遗址与圆明园遗址的生态保护。1995年起,有学者接连发表了保留废墟美、“遗址就是遗址,废墟有废墟的美”、“记住国耻的最好办法,就是保留现在的原貌”、“残月圆明园”等异议,在主张整修的学者力辩后,又于2003年在重复强调废墟之美、残园之真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保护的观念,也遭到了驳辩。这场争议以 1999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以及2000年北京市政府的审查批准与2000年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告一段落,后转为防渗措施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