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遗产的开发历程,波澜壮阔,其中,“湘军”张家界 最为悍勇,宏大创新和麻烦乱子一样多。
1992年12月,张家界的武陵源 被列入世界遗产。1996年8月29日,张家界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张家界旅游”)在深交所上市,被盛赞为“中国山水第一股”。
但是,上市14年,张家界旅游先后被众多银行起诉逼债、公司连年巨亏、被证监会 立案调查、大股东被捕入狱、走马灯式的重组折腾……2008年净利润约-5694万元;2009年净利润约-4136.6万元;今年1-6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约-1244.94万元,其净利润增长94.71%,约为-87.4万元。昔日的超级旅游航母,如今已成*ST张家界,二度挣扎在退市 的悬崖之上。
张家界的个案研究,业界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谈开发运营,*ST张家界无疑表现太差;谈遗产保护,张家界景区又因黄牌警告和天梯事件,饱受批评。但笔者认为,研究失败比研究成功更为重要。张家界的壮美河山,其实也是改革中国的沧海桑田。
资本大鳄打造的“中国山水第一股”
1996年—1999年,张家界旅游饱经6轮眼花缭乱的重组折腾后,在2001年4月,被戴上ST帽子,濒临退市边缘。
这时,一个神秘人物悄然出现,他用了3个月,让ST张家界起死回生,此人就是鸿仪 系掌门人鄢彩宏。2001年9月18日,ST张家界的第一大股东——张家界旅游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张经开公司”)原股东之一湖南省天通置业有限公司,与上海鸿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鸿仪”)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所持张经开公司70%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上海鸿仪。上海鸿仪从而控股ST 张家界,并对其进行资产置换 和债务剥离,将旗下的优质旅游资产装进张家界旅游,如湖南武陵源旅游(武陵源景区)99%股权、湘西猛洞河旅游75%股权,宝峰湖旅游75%股权。由此,张家界成为鸿仪系的三大核心产业之一。几乎被市场抛弃的ST张家界,在2001年年底就神话般地ST摘帽,一跃成为包括世界遗产在内的名副其实的“中国山水旅游第一股”。
张家界扬帆起航之际,也正是它掉进资本大鳄的血盆大口之时。2004年底,鸿仪系崩塌。张家界旅游旋即因多起担保被5家银行逼债。
至此,人们才发现,鸿仪系原来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上市公司,再利用上市公司平台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为他人或者关联方 提供贷款担保,掏空上市公司。张家界旅游就是苦主之一。
2005年6月,张家界旅游被立案稽查。张家界旅游的资产负债率 从2001年末的35.32%上升到2004年末的53.63%。
据公告显示,2006年1—6月,张家界旅游因对外担保引起诉讼金额共计41271万元,占同期净资产值的365%。截至2007 年末,张家界旅游仍面临近33,485.5 万元的或有负债,资产负债率高达116.16%,大部分资产长期被查封和冻结。
2009年,苦命的张家界旅游终于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政府收回了控制权,2009年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109.98%,流动比率0.091,速动比率0.088,连续两年巨亏,面临退市。
其实,鸿仪系的运作手法在2004年以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并不鲜见,包括张家界旅游在内的众多上市公司陷入巨额担保链或被大股东挪用资金而遭掏空。而2005年以后,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以及上市公司提供违规关联担保 采取了严厉的监管手段,类似手法在今天已经并不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