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东部华侨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启示
5年,让一片荒山变成了中国首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6年,让五六十个亿的庞大投资悉数收回……这样的开发成果和盈利速度,正发生在深圳东部华侨城主题公园。
在“生态造梦、文化造城”的开发理念下,东部华侨城充分融合了“人与自然、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演出与景点、旅游与佛教”等多重要素,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一处全方位体验自然生态、异域文化的休闲度假地,成为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山地旅游的“样板地”。同时,也为在生存困境中徘徊的国内大型主题公园提供了一个典范。
集成模式
从单一的旅游方式向复合型旅游方式突破
提起华侨城,人们并不陌生。
从1989年创建中国第一个文化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开始,华侨城相继建设了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主题公园,并迅速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复制欢乐谷都市型旅游地产模式。
进入新世纪,随着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华侨城开始探索生态型主题公园,2004年东部华侨城动工建设,经过5次土地扩容,已由2平方公里扩大到9平方公里。
“华侨城开发走的是一种集成模式,看似无主题,实际上恰恰是多主题。”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华侨城力求寻找一种最接近生活常态的模式,那就是旅游的“第三空间”。家和单位作为生活“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其实是包罗万象的“大杂烩”,由此“第三空间”也可以打出“组合拳”,以酒店群为基础,串起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形成组团式、集群化的开发模式。
“旅游+地产”的“组合拳”,给东部华侨城带来了盈利反比。即主题公园提升周边土地价值,主题地产为主题公园带动人气;主题地产快速收回投资,主题公园获取长期收益。“以1/3的主题地产投入获取2/3的经济利润,通过反比关系形成一条稳定的资金链,让华侨城走上良性运作的轨道。”宋丁说。
如今在9平方公里的城郊丘陵地貌上,东部华侨城已打造出“一区八地”的庞大生态旅游区阵容:“一区”即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八地”即生态休闲谷地、山野游乐高地、运动康体天地、佛禅意境圣地、文化体验佳地、科普教育领地、主题度假胜地和山海人居宝地。
高新生态
生态与文化互动平台上形成新的生态
枝桠繁茂的原生树木、幽香扑鼻的七彩花卉、湖边传来的悦耳鸟鸣、错落有致又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群,使人仿佛瞬间置身于美丽的欧洲小镇……穿梭在东部华侨城盘绕的绿道上,很难想象这片绿意盎然的山头在开发前竟人迹罕至。而今,这里绿化覆盖率高达70%,既有鸟语花香,也有依山就势、融入自然的建筑。
“适度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又迅速实现新的平衡。”宋丁为东部华侨城的生态环保经验总结了一个新词——高新生态。宋丁进一步阐释,“在为了开发不得不适度打破旧平衡的同时,又运用人类的智慧,从更高的生态保护原则出发,迅速填补差距,在生态与文化互动平台上形成一种新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