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块钱,老张开着小比亚迪将游客从九江城区带上庐山。
“明年这个时候,我这车就上不去了。”他指了指盘山公路边上一片工地说,“那里在建乘客换乘中心呢。”
等那个工地完工,庐山的南北山门都会下迁到山脚,游客都得在山脚下买票后,统一换乘或考斯特或金龙牌的“环保旅游车”上山。
开车为生的老张,家住庐山云雾深处的牯岭镇,在山上度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对他来说,“明年这个时候”的最大变化,还不在于将没有了拉客上山的营生,而在于将永久地离开在庐山上的“家”。
庐山当局近期宣布了一项将大幅改写历史的计划——从明年开始,庐山上的居民,将被逐步迁离这个他们生活了100多年的名山小城,迁往山下的庐山新城。
这一计划涉及牯岭镇几乎全部居民共1.2万多人。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是像老张这样的庐山管理局职工及家属。
这是自英国传教士李德立1886年开发庐山以来最大的变迁。搬家似乎不可避免。老张正以复杂的心情等待着这一天。“外人以为我们住在庐山上,过着神仙似的生活,很少知道我们的苦恼。”老张说。
和所有住在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山上的人们一样,老张至今没能像同一辈的其他国企职工那样,通过10年前的房改拥有自己的住宅,而只能交着象征性的房租,住在山上那些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别墅里。如今,搬下山,可能意味着那一直虚拟的个人房产权利得到变现。
“在九江市城区东南面的庐山新城,规划了4000套住房,这些房屋足够牯岭镇搬迁的居民所需。”庐山风景管理局宣传部副部长崔小毅说。
庐山人大搬家,只是一个更大的资本经营计划的一小部分。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郑翔将此计划概括为“一下一上”——“下”就是下迁山上居民,“上”是庐山景区的整体上市。
下山与上市
庐山居民整体搬迁的消息,早在4年前便有释放。
彼时,庐山官方委托清华规划院新修的《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5)》中,规定“逐步将山上与旅游无关的人员全部迁移至山下居住,力求做到山上上班、山下食宿,以减少庐山上的非游客人群,使其与风景名胜区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
庐山近年一直有着向“会议中心、景观博览中心和常年型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转型”。在管理局看来,转型的提是居民下迁,为游客和酒店让出生活和环境空间。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庐山上600所历史遗留的别墅,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为休养所的职工及家属居住。在官方看来,这是资源上巨大的浪费。
“庐山是少有的景居结合的避暑胜地,问题是大量优质资源被低效益占用,需要将这些资源置换出来。”庐山管理局一位官员说。
“庐山的山体比较小,山顶上大概只有32平方公里,这么小的范围内,旅游事业发展和环境承载力存在矛盾”,崔小毅强调。
在中国的诸多名山中,庐山是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最多的景区。官方统计有1.3万多名常住居民和0.5万流动人口。旅游高峰期,每天还有2万多名游客上山,年产生活垃圾1.8万吨、废水200万吨。
此外,汽车可以直接开到牯岭镇上,镇上有1700余辆单位用车和私家车,旅游旺季,每天还有2000多辆旅游车上山,交通拥堵,噪音、尾气严重。
这些都让庐山精美的山水如牛负重。把山上居民全部搬下山,似乎是个一举多得的主意,包括兼顾“上市”这步棋。
此前,庐山管理局已引进中国国旅集团,组建庐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庐山风景管理局占股73%,国旅1.27亿元资金入股,占27%,试图尽快整体上市。
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庐山风景区全年接待来山游客445.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7亿元,门票收入2亿多元。
崔小毅说,未来上市公司名下经营资产有7、8栋别墅,2个宾馆、露语茶叶公司,景区观光车等,其他别墅仍然分属不同机构管理,包括庐山疗养院、房地产管理局等。上市公司如果想要经营其他别墅或者景区其他资产都必须花钱购买,但上市公司篮子里将来是否会放进更多的别墅和景区资产,目前还不明朗。
但有一点是明白的,为了更成功的旅游开发和更顺畅的股市运营,居民下迁已箭在弦上。
山上山下的产权纠结
但居民搬迁暂时还没有时间表,“我们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明年实质搬迁之前公布有关细节”。崔小毅说。
棘手的事看来不少。庐山管理局在江西地位特殊。1949年后,由于成为国家领导层的开会场所,庐山的政治级别相对一直较高,为地级单位,直属省府,与山下的九江市关系微妙。山上还有130余家管理局直属单位及中央、省、市驻山单位。这无疑增加了下迁工程的复杂性。目前这些机构如何处置仍无定论。